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法律论文

民间融资及其与刑法规制的关系

时间:2025-03-17 21:56 所属分类:法律论文 点击次数:

近年来,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转型阶段,各方面的支付规范尚未完善。其中,非法集资案件在我国频繁发生。由于涉及的主体多,范围越来越广,引起了公众和政府的关注。民间融资作为金融领域市场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缓解少数主体资金不足的问题。但是,如果一直缺乏完善的刑法规制,势必影响民间融资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规范刑法制度,可以规范民间融资行为,促进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民间融资及其与刑法规制的关系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对私人融资概念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世界银行认为,它是指不受中央银行监管,向非法人部门提供资金的金融活动、典当、商人等。中国人民银行认为,除国家批准的金融机构外,还有非金融机构的自然人、企业等金融活动。从各种概念来看,所谓的私人融资是一种实现私人资本流通和本息支付的私人交易行为。但如果交易对象和手段发生变化,私人融资行为将具有非法和非法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由于缺乏制度规范,私人融资中存在一些非法行为,擅自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吸收社会闲置资金,导致融资金额逐年增加,涉及人员较多,范围较广。如果出现非法融资问题,这些参与者将无法收回投资资金。对于参与者来说,这是一种经济损失,在严重的情况下,也会威胁到社会和谐、稳定[2]。正常情况下,民间融资利率远高于银行存款利率,尤其是非法集资。即使面临巨大的风险,投资者仍将资金投入到非法集资活动中,以获得更高的回报,直接影响银行等机构的存款来源,不利于维护中国金融市场的良好秩序,阻碍银行机构的稳定发展。从本质上讲,非法融资是一种犯罪行为,会导致犯罪行为。由于该活动具有隐蔽性和低劣性的特点,很可能洗钱,威胁国家利益。此外,在非法贷款过程中,由于部分借款人不能按时还款,贷款人将以拘留等形式限制借款人的人身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