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论文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内涵
时间:2021-10-21 07:59 所属分类:经济论文 点击次数:
据海关总署4月10日公布的数据,2011年一季度我国贸易逆差为10.2亿美元,是六年来第一次季度贸易赤字,而同期,加工贸易顺差则达777.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8%。实际上,从2001年以来,加工贸易的顺差逐年上升,一些潜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以外商投资为主,2009年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项下贸易顺差为2228亿美元,2010年,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额为9707亿美元,占我国外贸总额的1.1倍,在同一时期,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的83.9%,这充分表明,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我国加工贸易的主导力量。建立实际控制加工贸易。实际上,在外资主导下,加工贸易在我国发展中面临着许多隐忧,这些隐忧正逐步成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和制约因素。
忧虑一:生产没有收获。
尽管从数据来看,我国外贸顺差基本上来源于加工贸易,但正如日本经济学家关志雄描述的那样,中国加工制造业是“丰收年的贫穷”,也就是说,中国加工贸易巨额盈余并未带来丰厚利润,处于“贫困化增长”状态。产生这一状况的原因是:首先,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从事的主体是外商投资企业,其在中国所生产的产品出口到国外,出口值算在中国,而创造的利润则归外商所有,中国的实际收益微不足道。据统计,2010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一千六百三十六点一亿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的53.8%。与此同时,加工贸易以顺差为主,如2000年开始至2009年,外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所占顺差比例由64%提高到84%。所以,巨大的顺差是在中国身上的,经济上的好处是西方发达国家得到的。
其次,内资企业大多为外商代工,为赢得订单而大打“价格战”。加工贸易企业对外签订加工贸易合同,其目的是通过加工使其增值,并从中赚取加工费,因此,加工附加值的含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利润状况。特别是在当前用工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多数加工贸易企业都是在微利的状态下运转,处于丰产不丰收的状态,据统计,目前代工企业的毛利润率一般在5%左右。根据权威市场研究公司iSupply的报告,“一款售价499美元的iSupplyiPad的平均价格是260美元。在这些芯片中,苹果开发的A4处理器每块26.8美元,16G存储芯片29.5美元。其中最昂贵的是韩国LG制造的9.7英寸触控显示器,售价95美元。这些都和中国相关,一套只需11.2美元的组装费。从这个意义上看,就连台资大企业富士康也不例外,更别提国内众多中小型加工企业。
三是加工贸易出口退税政策使许多企业即使亏损也要生产。当前,我国为鼓励出口,对加工贸易产品实行出口退税政策,这使加工贸易企业有了减价资本,许多企业一再压低加工费,即使是通过出口退税,也要将实际利润让给外国公司,就是说,我们用中国人的钱补贴外国人的腰包。
隐患二:转型升级步履维艰。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内涵:一是加工贸易主体从外资企业转向本土企业;二是指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型;三是指向最主要的上游技术研发和销售渠道转型。因为只有更多的本地企业从事加工贸易的配套、加工、生产,才能提高国内加工贸易采购水平,延长加工贸易产业链,在中国,要想增加加工贸易产品的附加值,就必须有更多的国内企业从事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制造,国内企业只有拥有自己的品牌和研发基地,才能在市场中获得主动和竞争优势。
当前,尽管我国加工贸易结构优化升级的趋势在逐步形成,但其转型升级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和不确定因素。外资企业仍然是我国加工贸易的主导力量,控制着机电、高科技产品以来料加工贸易为主,征收加工费,在研发和市场销售这两个环节上,严重依赖跨国公司,在进料加工贸易中,只有8%的贸易被国内企业控制。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外资是加工贸易的主体,外资主要是利用我国廉价劳动力资源进行劳动密集型生产,没有把供销渠道、技术开发、产品营销等经营环节带到我国,而是牢牢把握在跨国公司内部。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多为国外品牌做贴牌生产,不需要进行研发,也没有自己的品牌和销售渠道,产品销售完全依靠外国公司,所以转型后会有什么问题?
此外,国内加工贸易企业走上了以“多快好省”为主的代工道路,这一模式在降低经营风险的同时,也存在利润过低、易受外界变化影响、抗风险能力弱等缺点。而且自主研发、创建品牌则是需要大量时间、资金、人才和技术支持的“慢工出细活”,在目前加工企业利润极低的情况下,要想快速转型,遇到了资金、技术等方面的瓶颈。因此,中小企业无法转型,就连一些有能力进行研发和营销的大型企业,也因对成本与风险的考虑而不愿意转型,毕竟,「隔夜金子不如铜」。上述诸多现实原因,使得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步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