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论文
应对成本推升的通胀,宜采用适应性货币政策
时间:2022-01-13 20:24 所属分类:经济论文 点击次数:
找到通货膨胀的根源,采取对症下药。
2010和延续到今年的价格上涨有许多复杂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由许多因素导致的,包括成本驱动因素,进口传导。
1.2010年,进口商品在国内最终产品供应中占23%,因此进口价格的上涨对我们的价格起了重要作用。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在2010年增长了14%以上(其中,天然橡胶上涨85%,铁砂及其精矿价格上涨61%,基于进口非竞争性投入产出模型的分析,原油和成品油价格上涨30%,农药价格上涨24%,国内中间产品价格可能上涨4.5%左右,消费品价格上涨2.2%左右,这可能是2010年PPI增长80%和CPI全年增长的2/3。上述数据表明,2010年的通货膨胀以成本推动为主,进口传导为主。
2.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后我国工资增长陷入停滞,后危机时期人力成本上升成为主要趋势。2010年经济形势好转,工资补偿性增长,形成国内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2010年的平均最低工资增长率为22.8%,总体工资水平相应提高。工商业的薪酬占生产总值的10%,工资增长10%,工业产品价格上涨1%。
3.灾害性天气、瘟疫等影响农业生产,造成价格上涨。但是这些价格上涨是短期的、一次性的,不会形成价格持续上涨的趋势。
4.生产资源价格上升,造成各种价格上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产品更新换代、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价格水平总体上呈小幅上升趋势。
5.货币供应的增长满足了因上述各种价格上涨而增加的需求。目前通货膨胀并不是为了追求有限的商品,而是更昂贵的商品需要更多的货币才能实现其交易价值。
应对成本推升的通胀,宜采用适应性货币政策,容忍成本上升,与“狼”共舞。不适宜使用压缩货币供给、提高利率等过紧的货币政策,否则就会出现供给下降、出现滞涨甚至“硬着陆”的局面。需求管理政策既有货币量又有利率,无法有效应对不断上涨的供给下降型通货膨胀。1970年代美联储应对第一次石油冲击,采取紧缩货币政策,导致美国经济陷入痛苦滞涨;应对第二次石油冲击,美联储采取适应性政策,提高对通货膨胀的容忍,使经济更快地渡过危机。
中央银行应该总结经验,采取合适、有效的措施,实施审慎的货币政策,例如适当扩大央票发行调控基础货币增长,配合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更有效地回收流通中货币,适当限制进口人民币结算,鼓励出口人民币结算,力图在进出口人民币结算中实现基本平衡,减少由于进口人民币结算比出口人民币多结算所形成的国际储备“增加”,超贸易盈余增长的基础货币现象。加强资本项目管理,尽可能把“热钱”留在国外。
从长远来看,要坚持经济结构调整,压缩资源、能源密集型产业,提高资源生产效率,降低产品单位成本。这样的产业政策是降低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合适、有效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