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论文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时间:2021-12-27 18:51 所属分类:计算机论文 点击次数:
PBL(Problem-BasedLearning,译为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在建构主义指导下进行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建立弹性的知识基础,并解决实际问题,近几年来,网上教学中大量采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教师的培养和医疗训练等方面。针对这一情况,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对如何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用PBL模式进行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与探讨。
概述了PBL模式。
I.PBL的概念。
对于PBL的概念,学界至今尚无共识。PBL的创建者美国南伊利诺大学教授巴罗斯(Barrows.H)和克尔森(Kelson.A)(1993)博士认为:PBL既是一门课程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学习过程中,问题被仔细地选择和设计,而解决问题则需要学习者获得关键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自主学习的策略和参加团体活动的技巧;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学生应运用系统化的方法解决问题,处理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另外,Finkle&Torp(1995)将PBL视为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学习策略;Bligh(1995)将PBL视为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来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以实现建构经验的目的。在总结已有的关于PBL定义的许多观点后,笔者认为PBL是在复杂、有意义的情境中建立学习环境,使学习者以自主、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和真实的问题,目的是研究隐藏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从而提高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㈡公私合作学习的特点。
PBL与传统的学科本位教学方法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传统教学强调教师讲授为主体,不再强调,与此同时,学生要全神贯注地解决问题;教师要为学生设计真实感任务和问题,问题情景必须结构不良,能在真实世界中自由探索并具有一定价值的;c鼓励自主调查,中学生自主性学习必须能运用于分析和解决问题;能激发和支持学生的高层次思维;提倡辩论,并让学生反思学习的内容与过程等。总体而言,PBL相对于“上中学”和发现学习等,强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从问题开始获取知识,然后运用已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样反复循环,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灵活运用知识。
二、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现状与特点。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基础,应、实用、实用等特点,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学生的合作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信息化时代对人才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那麽,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实施情况如何?能不能满足以上的指标要求?因此,笔者以河南省5所普通高校为例,随机抽取30名任课教师,1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施情况。
经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教学模式落后。目前,大部分教师仍沿用传统的“讲-讲-讲”的模式,过分强调学科的“整体性”,即先系统地教授每个菜单、命令、工具的功能,然后让学生上机操作,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这种情况下,由于学生缺乏实际经验和亲身经历,学习中的知识往往不能迁移,常常造成“学而不用”、“学而不用”的现象。第二,教学内容相对落后。电脑技术飞速发展,而“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都存在着一定的滞后,内容比较陈旧,不能及时反映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第三,学习难以实现个性化。小学和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逐步普及,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但由于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也存在差异。分班教学是个性化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分层教学体系。四是学生的主体性不能充分发挥。因为教学模式落后,不能实现个性化学习等原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丧失学习兴趣,缺乏主动,不利于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