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论文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时间:2022-01-24 22:59 所属分类:计算机论文 点击次数: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使学生成为一名复合型人才,为学生今后从事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但是,纵观当前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培养方向不明确、“教”与“用”脱节、教学模式单一、考核方法不科学等。怎样解决这些不利因素,使本课程更好地适应当前职校学生的现状和社会需要,结合多年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经验,提出一些浅显的意见,与同行商议。
一是积极研究教材教法,简化教学内容。
应积极研究教材教学方法,突出计算机知识的实用性。目前大多数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编写的时候,基本还是按照计算机的软硬件基础,中英文输入,WindowsXP基本操作系统、MS-OfficeWord、Excel、PowerPoint、网络基础和杀毒等内容的有序组织,对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突出,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之前,主动主动学习和研究教学方法,适当精简教材上的内容,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最需要掌握的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相联系,添加一些教材上没有而学生们特别感兴趣的内容,对于教材中的其它内容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或者选择。
运用上机作业练习,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
电脑应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中相当一部分内容需要学生通过上机操作来学习和掌握,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切实提高学生的技能,在这部分内容上应该采取以操作为主的练习方式。运用这一方法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教学要注重练习,注重练习;其次,提前做好上机准备。三是加强电脑室的建设,上课前应全部安装、调试,确保学生在课堂上实验的硬性、软硬件环境;配备专业的实验指导教师,让学生在实习中及时得到指导。与此同时,对学生实行全天候免费开放,让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验操作,提高计算机应用技能。
第三,注重因材施教,兼顾各层次学生。
职业学校学生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个人的知识储备、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各不相同,有些甚至分化严重。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根据实际情况分层次进行教学。它是一种层次化、层次化、层次化、层次化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具有层次性的教学方法。随著所学知识由易到难,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逐渐深入,先进生或后进生均可在教学中感受成功之乐,培养学生学习电脑的兴趣。如:针对大一入学时不同的电脑基础,教学中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新学期开学后,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水平的摸底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和学生需要安排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循序渐进,细心指导,尽快提高计算机水平;对有较好计算机基础的学生,教师可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励他们学习更深的知识,不断地进行技术更新。
改革考试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测验是检验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有效手段,传统的考试形式已不能完全实现以考促学的目的。为确保“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必须改革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丰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考核手段。可将学生的期末成绩分解,分平时上机作业成绩、月考成绩、笔试成绩、平时表现成绩四个部分进行考察。考试成绩是操作技能的一种表现,笔试成绩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平时考试成绩对学生要求很高,还可组织各种电脑操作竞赛,如中英文对抗赛、图文混排等,将各项比赛成绩换算成分数加入到期末成绩中。使每一位同学都有一个阶段的奋斗目标,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还可组织学生交流操作技巧、学习心得体会等经验交流,加深对本课程的理解与把握。这一知识技能考核与竞赛与交流相结合的模式,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成就感、满足感。
总而言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涉及多方面的因素,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让学生不仅掌握书本知识,尤其是掌握了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才能实现教学的真正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