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如何将教学目的转化为课程目标?

时间:2021-11-23 21:52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施良方(ShILIANGFANG,1951-1997)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著名课程论、教学论、习论教育家。一九七七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留校任教,1983年赴加拿大留学,获硕士学位,回国后继续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任教务处处长、教务处处长、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学院院长。英年早逝,留下了一份未完成的事业,留下了一种生生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留下了一颗忠于职守、忠于职守的心灵。
一、课程和课程设置的定义。
在编制课程前要先了解课程概念。在他看来,课程是一种利用广发而又有多种含义的术语,如果我们对周围的人做个简单的调查,就会发现,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对这门课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但是对于这个课程的界说却众说纷纭。
施良方认为,要得到一个准确而又能被所有人认可的课程定义,这是不现实的。正确看待现有各种课程定义的一种方法,就是对“课程理论”这一术语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而关于课程的概念,则是在他的课程理论基础上,在原则和问题方面,总结出六类课程定义:“1)课程是教学学科,2)课程是计划性教学活动,3)课程是预期学习成果,(4)课程是学习经验,(5)课程是社会文化的再生产,(6)课程是社会变革。然后,他对课程的词源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课程的定义方式,认为每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课程定义都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即都是针对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课程所出现的问题,因此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并且,每一种课程定义都包含了作者的某些哲学假设和价值取向。这有助于我们理解课程的本质及其定义为何会出现不同的形式。
从施良方研究课程理论可以看出,关于课程编制的定义已经非常明确。“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则和问题”这本书中,把课程编制作为一门课程规划的整个过程。其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课程目标,二是课程内容,三是课程实施,四是课程评价。
二是课程设置的主要内容。
要确立课程目标,就必须研究教育目的,弄清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本研究的课程目标。这一部分基于与研读课程紧密相关的论文,施良方认为,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一)课程目标: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质量规范的总要求,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起点和最终归宿。在一定意义上,一切教育目标都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实际上,课程本身也可以看作是让学生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手段。所以,如何将教学目的转化为课程目标,并以此指导课程的编写,是课程工作者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对课程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助于理清课程与教育目的之间的联系,从而明确了课程的发展方向,而且有利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依据和指导。有三种课程目标取向,其中较为流行的是以“行为方式表述的目标”或“行为目标”。在后来,一些教育学者提出了其它形式的课程目标,在此基础上,该目标本身存在缺陷,并对此产生较大影响,如:扩展性目标、表现性目标等。
(二)课程内容:施良方认为“课程内容是指哥们学科中的具体事实、观点、原则、问题及处理方法。从中可以看出课程目标对课程内容有指导意义。也就是说,课程目标具有明确的目标,在某种程度上为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提供了一个基本方向。其中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最直接的体现,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手段。从四个方面论述了课程内容的定位、内容选择的指导方针、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课程类型和给狗。
(三)在课程实施方面,施良方认为课程实施是指将课程计划落实到实践中,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根本途径。也就是说,课程设计的越好,它的执行就越容易,而且效果也会越好。这一课程实施的基本观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程实施的定义及其所具有的几种怎样的取向,这些取向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二是对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
(四)课程评价:施良方认定义了课程评价是研究课程价值的过程,而这些活动是判断课程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价值。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基本观点:第一,关于课程评价的定义和研究存在哪些取向,这涉及到一些关于评价的基本观点。第二部分是课程评估的模式,内容包括主要的课程评估方法与步骤,并对其特点进行分析,最后是基于中国国情,提出了课程评估程序的基本步骤,供学员参考。
总之,世界各国在课程设置上都有自己的特色理论。由于理论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在中国,施良是第一批提供课程理论分析的教育家之一。那么施良方的课程理论是非常有用的,现在也是他编课程理论的基础。因此想要了解施良方的课程编制理论与课程编制学科之间也会有一个基本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