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德育与法治课是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

时间:2021-11-26 22:43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课程核心素养的形成,是引导学生巩固学科基本知识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素质。在这些基础上,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起点是学科基础知识点,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是指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培养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文化基础"的组成部分。在这些精神中,科学精神主要强调理性思维、批判思维、探索精神。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中等教育学生还处在形式运算阶段,而这一阶段的学生已具备抽象逻辑思维,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灵活性等特点。所以,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灵活运用批判思维。
举例来说,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交友智慧”一节的“网上交友新时空”内容学习过程中,教师可自行设计一个辩论环节,让学生以「探究与分享」中的问题「因特网」来探讨?对辩题进行分析,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观点。其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告诉学生辩题,让学生广泛收集材料和论点,以证明自己的观点。其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主动进行问题分析,让学生在不断收集材料的过程中,让自己的观点更加明晰,加强学生论点的合理性。因此,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辩论活动,使学生在独立思考、质疑中提高自己的批判思维与理性思维,形成良好的科学精神。
[1]
二是采用实践性教学法,提高公众参与意识。
公众参与意识主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学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应灵活运用实践性教学方法,这是因为目前中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机会较少。第一,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实践教学法,赋予学生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公众参与意识;第二,在开展课外活动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举例来说,学习“家有亲情”的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探究与分享”的环节中,自主谈一谈怎样给敬老院的老人送温暖,让学生们能各抒己见,从而“想去探望敬老院老人”的想法。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家文化”的理解,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公众参与意识。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按照先前课堂上提出的“温暖送老”的理念,到敬老院看望老人,把这些内容付诸实施。这不仅能使学生产生感恩之心,具备“孝亲敬长”的意识,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更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公众参与的意义。
[2]
三是巧设生活化课堂教学情景,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责任感。
德育与法治课是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本课程源于生活,并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因此教师就需要紧密地结合现实生活,从生活中寻找案例,巧妙地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责任感和责任感。比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老人跌倒到底扶不扶”这一主题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角色组织排练,促使学生在观看表演的过程中认识问题,最终通过深入探究正确的做法。首先,在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去思考、去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能充分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活跃的范围,同时也能使学生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处理,形成明辨是非的道德观。如此接近生活教学的方法,更能引起学生思想和情感的共鸣,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正确的认识水平。
充实教学内容,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随着现代社会主义法治教育的深入,加强中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对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而且可以有效地扩展其公民道德教育。这其中,在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教育时,需要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价值定位。
比如,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强调课程标准要以“做负责人的公民”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和公民能力。所以,在“好集体有我在”这一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加入共建、自治等公共生活的要素,合理安排学生为主体的社会公共生活核心,这不仅能使学生学会关注公民在法律层面上的权利与义务,而且也能增强学生负责人的意识和能力,促使学生把个人道德教育与公民意识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
[3]
总而言之,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学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应注重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加强学生语言艺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尽可能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为学生踊跃发言提供良好的条件。为此,教师在进行法制道德课程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认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