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农村小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时间:2021-11-30 09:35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而且还要养成学生劳动习惯。”爱岗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孩子们高尚的心灵是通过劳动逐步培养起来的。关键在于使儿童从幼年开始从事劳动,使劳动成为人类的习惯和本性。从幼年开始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能够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劳动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服务能力、社会适应性。
一是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工作兴趣。
兴趣爱好在全人类学习成长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1]。初等教育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劳动教学活动,开展以“小能人”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比如《小修理》、《今天我值日》等游戏活动,就是自觉培养学生劳动兴趣的。与此同时,教师也要自觉地组织学生参与植树蔬菜、拔草、浇水等实践活动,在学生作业过程中,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开展主题为“劳动最光荣”的活动,让同学们慢慢地认识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他们的劳动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全班“劳动之星”评选活动,在恰当的时机给学生以鼓励:“我能”、“自己能”、“我能”、“我会”,然后慢慢让学生热爱劳动,自强不息,吃苦耐劳的精神得到培养。
二、树立榜样,激发学生热爱劳动。
小学生们对偶像充满了崇敬,而且喜欢模仿偶像。同学们喜欢模仿老师的一言一行和思想品质。老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影响很大。老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充分发挥模范作用,应该真诚、爱心感染学生,用自己的言行对学生进行引导,用自己的劳动行为来教育学生。老师要充分利用先进人物、典型人物、事例,在实际生活中充分借鉴热爱劳动的先进人物、典型人物和事例。乡村小学教师可积极借助课余时间,到实验基地开展劳动观察,当学生看到教师辛苦工作后,就会主动上前帮忙,并要求参加蔬菜科学栽培小组。教师和学生一起种菜、拔草、施肥、除虫剂等,体验劳动的乐趣。
安排工作岗位,培养劳动习惯。
培育农村小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光靠兴趣、劳动热情、新鲜还远远不够[2]。劳作是形成良好劳动习惯的前提和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保证学生有一个固定的位置,如开窗开窗、开窗、卫生角废纸的清理、黑板的擦洗等,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来安排相应的岗位,如细心的负责整理班级书籍。安排岗位时,可采用竞标制度或承包制度,并配合教师对其进行第一次考核,让学生自觉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实行学校清洁岗位制,学校每天早晨固定十分钟清扫,每个学生负责相应的岗位,室内外各处各有分工,各司其职,各司其职,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给学生以指导,让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必要的家务活上,老师也可以与家长联系,让学生在家里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每天早晨起床自己铺床,折叠被子,吃饭前拿碗筷,每天饭后倒垃圾。在儿童成长到一定阶段时,也可要求孩子们自行整理房间,以便培养积极参与家务劳动的习惯。
四是家校合力,推动养成教育执行力提升。
俗话说得好: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大学生的良好劳动习惯,并不是短期内就能养成的,要经过长期的不断积累,逐步培养,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读书,参加劳动的机会不多。在某些方面,家庭是培养良好劳动习惯的重要阵地,而在这个阶段,许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许多家长都非常溺爱孩子,忽略了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当孩子和父母发生争执时,往往是父母先认输。为此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紧密联系家长,提高家长素质,促进养成教育的执行力。比如洗衣、餐具、清洁等等,对喜欢做家务的孩子来说,既要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又要懂得帮父母做家务也是他们对父母的爱,与此同时,也要给予物质上的奖赏,使之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让他们在劳动中获得满足。
小学生是祖国的花,但是如果在温室里长出的花,是很难抵挡外界恶劣天气的。乡村小学教师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把培养习惯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劳动中得到乐趣,成为他们一生的重要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