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有效培养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

时间:2022-10-19 22:56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德育是指在学习、生活等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注重学生道德素质的形成,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打下基础。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心理学解释说,一个人的日常行为习惯一方面是出身家庭带来的,从出生起就逐渐被家庭的言行所感染;另一方面,它可能会被自己的环境所感染。我们的小学老师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素质的关键时期。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开展德育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形成。
首先,进入学生的内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现在我们学生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是沉迷于游戏,不能放下手机,周末日夜回家,有些甚至偷偷带学校,当学生睡觉时躲在床上玩。对待学习无关紧要,安于现状,有的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那么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的正确引导,采取先跟后带的方法——先了解他们的现状、家庭情况、内心想法、学习目标等等。走进学生的心里,让他信任你,你就有机会帮助他走出困境。其次,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自己为什么要学习,明确学习是为了更好地选择生活,而不是被迫生活。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耐心的引导和纠正。老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让学生犯错,有错才有对之分,我们老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正确引导学生,让他们少走弯路,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去努力。然后,让学生明白沉迷游戏的危害。上瘾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学习,还会严重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结果会一落千丈,眼睛失明,严重者可能猝死。让学生真正了解沉迷网络的危害。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多表扬,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兴趣、生活的乐趣,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二,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好榜样
小学生模仿能力强。教师自身的言行和道德素质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影响很大。俗话说:“父母有什么样的孩子。”“什么样的班主任会带出什么样的学生。”我们的老师不仅是学生的父母,也是学生的老师。如果老师拖延工作,他的学生也会养成拖延的习惯。比如不按规定打扫卫生,不按时进教室学习,不按时完成作业等。如果一个家长平时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坐着不坐着,站着不站着,不礼貌,不守信用,贪小便宜等。,那么他的孩子肯定会被感染。这些都见证了我们的孩子。因此,我们的老师要利用自己优秀的思想道德和良好的行为来影响学生,把抽象的德育教学和道德品质具体化,通过一些小小的行为习惯为学生树立好榜样,让学生在课堂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自觉改善自己的行为习惯。
三、细化行为习惯教学目标,促进德育工作的发展
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规则和制度。除了小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外,我们还应该制定一个好的课程规则,从细节开始。例如:从生活中不要盲目比较,不要穿奇怪的衣服。在校园里养成轻轻说话、轻轻走路的习惯。被子应该折叠成一个统一的形状。午餐休息,晚餐休息不吵,按时工作和休息,不晚睡不早起。及时清洁,不拖延,不随意处理。团队应该快速安静。食堂吃饭不插队,不浪费食物,文明用餐……在学习中,按时上下学,按时完成作业,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及时纠正和引导问题。加强行为习惯的相关性,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落实小学德育教学任务。
四是注重家校结合,构建完善的行为习惯教育体系
许多家长认为,当孩子来到学校时,一切都由老师负责,由老师管教。特别是我们山区的孩子大多外出打工,导致大多数留守儿童。孩子们被祖父母带走了。由于代沟、祖父母和祖母的溺爱,教育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孩子们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都不好。老师不能批评学生。孩子们没有学习的欲望。知道衣食住行是最痛苦的。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的老师应该多和家长沟通,让他们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各种情况,共同结合,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出建议,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学校教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通过家访、电访和家长沟通,加强家校结合。教师要对家长提出明确要求,正确利用家庭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