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时间:2022-11-11 23:07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山东省某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17(大一)、2016(大二)230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年龄范围为19~21岁。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方法是在线问卷调查。根据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评价指标体系3设计问卷共有19个问题,包括单选题和开放题,涵盖“参加病例讨论、实习、学术活动频率”“课堂病例讨论过程中是否会有与学习无关的行为”“对临床思维能力的理解程度”和“提高临床思维能力的建议”以及批判性、系统性、辩证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自我评价。在发放问卷的过程中,笔者多次提醒相关学生认真回答问题,共发放问卷231份,其中有效问卷230份,其中大一学生116份,占50.43%;大二学生114份,占48.57%,有效回收率99.57%。统计数据,计算每个问题和选项的构成比,绘制饼图,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
2结果
2.1低年级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水平及问题
(1)低年级医学生对提高临床思维能力的认识在于“你听说过临床思维吗?”69.91%的学生说听说过这个问题,主要是从学校得知的。调查结果显示,3.91%的学生认为自己非常了解临床思维能力,27.83%的学生认识,68.26%的学生不认识,约占总体的三分之二。此外,85.65%的学生认为需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临床思维。可见,医学生渴望提高临床思维,但大多数学生并不真正了解临床思维,缺乏相关理论知识,急需学校和教师的正确指导。对临床思维能力的认识直接影响低年级医学生参与相应活动的积极性和自律性。在有关“课堂病例讨论是否会与学习无关”在回答问题时,表示“会”24.35%的医学生表示无关行为“不会”的仅占“21.3%”一些学生在思维训练过程中的无约束性反映了他们对临床思维能力重要性的认识远远不够。(2)低年级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是衡量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要指标3。调查结果显示,在批判性思维能力方面,大多数医学生都有很强的寻求真相的能力。面对争议和复杂的临床问题,他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寻找真相,积极吸收新事物,迎接新的挑战,并有强烈的求知欲。然而,一些低年级学生缺乏系统或循证思维能力。30.4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科研能力薄弱,33.48%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循证医学。大多数学生反映,现阶段低年级学生的教学模式仍以灌输为主。学生参加课堂病例讨论、课外实习和学术活动的机会很少。这些都是导致低年级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低下的重要因素学生对提高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临床思维培养不足是临床思维能力低下的根本原因。
2.2低年级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1)缺乏对提高临床思维能力的认识和对提高临床思维能力的认识是低年级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低下的根本原因。大多数低年级学生认为本科一、二年级主要是学习知识,提高临床思维能力直到实习和实习还不算晚,但事实表明,许多实习生开始忙于研究生入学考试、就业等问题,虽然他们完成了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但真正面对临床问题,但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入口。一些学生甚至片面地认为,随着当今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靠现有先进的医疗设备来诊断和治疗疾病,而忽视了循证医学等基本方法的应用。低年级学生不注重临床思维的培养,缺乏自主培养和提高的意识,对专业知识掌握不牢,不仅浪费了大一大二的宝贵时间,也失去了良好的临床思维培养环境和有利条件2。(2)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忽视了临床思维的培养。目前,我国的医学教学模式仍以教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压迫性的教学方法阻止了学生主观主动性的发挥4。传统教学模式不注重课程间的衔接,各学科相互独立。一方面,学生缺乏横向和纵向的知识联系,在判断疾病时,不能从多学科的角度出发,思维不活跃。另一方面,学生不能灵活结合各器官的生理病理特征,缺乏整体概念。例如,对于失血引起的低血压患者,医学生往往忽视血管收缩引起的灌注不足,只关注血压下降的表面现象5。此外,目前大多数低年级教师不注意临床思维过程的指导,学生不了解标准化的案例分析思路,最终导致临床工作无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