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通识教育有效教学内涵和特点

时间:2022-11-26 23:14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1引言
近年来,为了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不断推进教学改革。通识教育作为实现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在新形势下,许多高职院校开始实施通识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改革的道路从未一帆风顺,通识教育在实践中也遇到了许多困难。
2.通识教育有效教学内涵和特点
有效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精力投入,达到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大学有效教学的本质是教师在正确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创造性地向具有一定知识基础和发展潜力的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培养能力,发展创造力,成为高级专业人才的过程。有效教学是相对的“负效”“无效”“低效”教学的概念。在通识教育中,教学活动“无效”“低效”因此,准确把握通识教育有效教学的内涵和特点是研究和提高通识教育质量路径和方法的逻辑起点。有效教学的“有效性”它可以从教学目标、教学行为、学生发展等不同的角度来定义,只从单一的角度来定义有效的教学,不够全面、客观、科学、合理。因此,有学者提出“有效、有效、有效是有效教学的三大核心内容”。因此,通识课程的有效教学是指在先进的教学理念下,通过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使学生在智力、情感和社会化方面取得进步和发展。其内涵可以从通识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的角度来理解。通识课程教学效果的观察依据是学生的学业成绩、智力变化和学习态度。教学效果不仅体现在学生学业成绩的取得和教学过程中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上,也体现在学生态度、情感和素质上的积极变化上。一般课程的教学效果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到的内容对自身成长的意义。学习成果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还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通识课程的教学效率是指以较少的教学投入产生最大的教学成果,体现在科学、简洁、省时的课程教学方法和过程中。在既定课程时间安排和教学资源投入的前提下,通识教育的价值最大化[1]。
3.大学语文教学在通识教育语境中的现状
3.1.大学语文教材内容陈旧的教学现状
在高职院校范围内,学科教学工作者在编写大学语文教材内容的过程中,仍然大大参考了高中语文教材内容的编写方法。大学语文教材内容创新较少,教材内容与时代发展严重脱轨。在遵循高中语文教材内容编制模式的情况下,教材内容编制者通常对国内外经典内容的欣赏进行相应的分析和探讨。在让学生学习和了解国内外优秀文学作品的同时,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习内容的实际应用,对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帮助不大。这种大学语文教材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使得大学语文学科知识内容的学习无法发挥其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和发展的作用。
3.教材过时无新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目前,全国大学语文教材大多突出思想教育功能,内容缺乏专业针对性,对学生写作等应用能力的培养涉及较少,深度不够。这样的教材不能完全适应当今高校的教学,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学习效果、教学目标的完成程度等。
3.缺乏健全的通识课管理机制
通识教育课程涉及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和科学的跨学科教学。学生数量巨大,需要其他系的教师共同参与,以满足全校师生选课的需要。“双一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大学逐步建立了通识教育中心,配备了专职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然而,大多数大学没有建立专门的管理中心,也没有专职的通识教师。由于组织不完善,缺乏系统规划,没有独立的教学资源,教师薄弱,缺乏资本和硬件设备投资,缺乏对通识教育有效性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和思考。教师根据通识教学计划设置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培养”“引导”“发展”对学生来说,即使教学任务完成了,教学目的也达到了,但对学生是否改变、进步、提高缺乏思考。没有专业的管理团队很容易导致只谈计划、任务、效果和质量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