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学科教师需要牢固树立现代教育教学理念
时间:2022-12-23 23:21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1引言
目前,我国教育行业广泛开展素质健康教育,其地位和作用逐渐体现。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受到财力、物力和人力的影响,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整合学校优势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将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育中,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理想效果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文从牢固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提高心理健康教学渗透水平、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选择民主课堂管理模式、制定科学课堂管理基本原则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与融合。
2.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教育模式缺乏一定的整合
由于教学理念和观念的差异,许多学校和教师无法充分理解教学渗透到心理健康教学中的本质意义,只能将其视为心理咨询的一种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将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分开,只注重知识和技能,而不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不能有效反映学科整合的意义。当学科渗透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时,教师一般会通过说教、谈心等教育手段与学生完成。教师不能深入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2.2教学目标定位不够明确
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过程中的独立组成部分,但其目标和起点相对重叠。从理论上讲,两者需要相互整合,相互促进和渗透,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一般忽视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学科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将教学时间分配到学科的教学目标中,强调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此外,一些教师还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为了纠正心理问题,对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了解不够深入[1]。
2.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
有些教学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比较随意,缺乏系统性。在教学和备课过程中,教学内容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时期科学安排,往往忽视学生的学科能力水平、生理和心理发展。这将无法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特点密切相关,进行有效的教学组织,使学科教学与实际情况脱钩。
2.教育方法比较单一
首先,教学过程更加形式化。由于教材的内容和对象比较复杂,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发生了更多的变化。应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教学的重点。虽然教学过程中存在共性,但学生在学科渗透中也可以积极参与,设置互动教学情境将更好地保证学科渗透效果。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教师普遍认为学科渗透是更多的活动,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活动。但实际上,旧瓶换新瓶,表面活泼,本质虚假,教学过程形式化,无法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其次,教学方法相对简单。由于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时处于被动状态,教育方法重复单一,教学方法严重落后。一些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中,一般采用单一的说服教育方法,甚至制定严格的惩罚制度,无法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2]。3.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与整合的战略
3.1.牢固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水平
目前,学科教师需要牢固树立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水平,整合学科渗透和素质教育体系。目前,大多数学科教师对学科渗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学科渗透的概念,特别是一些教师缺乏学科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技能和知识,只是片面地认为只需要自己的学科教学。心理健康不是自己的责任,与学科教师无关。这种教学理念影响了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首先,学科教师要牢固树立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将学科渗透到素质教育体系中。这将有助于学校领导和教师牢固树立教学体系和整体观、学生主管观、师生关系新观。有了这些概念,学科教师可以在素质教育体系中整合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扩大心理辅导教师的角色意识,同时在学科教学中独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二是有效开展培训,使学科教师充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方法和技能。学科渗透需要不断的概念支持和技术支持。从目前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来看,缺乏技术支持。因此,学校需要有效利用各种手段对学科教师进行分批培训[3]。
3.2选择民主课堂管理模式,制定科学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
课堂管理模式是一种与课堂心理氛围直接相关的教学措施,也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模式。这是因为民主管理模式容易创造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氛围,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同时,也能使学生有较强的自主性和安全感,师生互动更加和谐自然。这样,学生就能得到积极的心理,也能减少师源性的心理伤害。因此,这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这种管理手段不符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和概念,但有效管理课堂秩序建设、课堂活动组织和反馈、课堂惩罚和表扬也是充分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在课堂上,如何准确利用奖惩措施和科学策略来处理学生的课堂行为问题,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心理健康。因此,在准确学生观的指导下,教师需要更好地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相关原理和知识,进一步合理地管理学生的心理健康[4]。
3.33营造更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课堂心理氛围是指课堂中班集体的情绪和情绪状态。这种心理氛围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课堂的生存状态。这种生存状态是决定学生是否完全融入教学和学生的重要心理基础,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在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在始终坚持激励、愉悦、差异化等教学心理健康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设置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合作和平等的师生关系来改善课堂教学氛围。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更好地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动机,快乐地学习情绪,同时保持学生高度的学习注意力。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4结论
综上所述,高校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满足当前学生的基本需求。教师需要更好地改进当前的教育方法,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带来广阔的教学空间。因此,高校需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避免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不足,为大学生未来进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