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指导模式创新
时间:2023-01-27 23:24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指导模式创新
通过6年多的指导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培训的个人经验,发现大多数学生在项目批准前积极与导师沟通,但项目批准后,不再关心,大学生本身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重缺乏意识,主动[8]。此外,大学生缺乏专业知识,遇到问题难以深入思考,如何处理实验仪器的使用和故障,大学生往往一无所知,需要时刻指导,需要指导老师手拉手指导学生。大学生主观能动性不足、基础知识薄弱、实验能力不足等问题[9]。如果他们想高质量地完成这个项目,他们需要导师花费大量的精力和精力。然而,教师自身的科研和教学任务已经相当繁重,还有很多其他的工作要做。不可能一直陪学生在实验室做实验,陪学生在学习室写论文。如何优化指导模式,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减轻教师的压力,也需要我们深入思考。针对学生缺乏主观主动性和现有项目过程管理指导模式薄弱的问题,笔者提出了“研究生援助制度”。“研究生援助制度”是建立“导师-研究生-大学生”的指导模式,通过创新的指导模式,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提高科技创新培训的培训质量。研究生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能熟练操作测试仪器,接受了一定的科研培训,对科研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因此,研究生有能力解决理论知识、实验操作、数据整理、论文写作等方面遇到的大部分问题。此外,研究生的时间相对固定,大量的时间是在实验室做实验,或者在学习室学习,这样本科生就可以及时找到研究生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过程,问题及时解决,本科生觉得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快速获取知识,不可避免地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让学生喜欢来实验室。因此,“研究生帮扶制度”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引入“研究生援助制度”,构建“导师-研究生-本科生”的指导模式,具有以下优势。
同龄人帮扶机制,搭建本科生与导师之间的桥梁
正常情况下,导师对学生要求严格,在学生面前要求严格。有的学生还是“怕老师”,遇到问题不敢和老师沟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本科生遇到的问题一般比较复杂。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研究生和本科生属于同龄人。他们刚刚经历了现在的阶段。他们更了解本科生的想法,及时发现问题,积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一方面,本科生在科技创新培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及时解决。本科生在做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可以直接感受到很多好处,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与研究生的互动,本科生可以在学术规划、就业选择等方面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指导,这对本科生非常有益。同时,研究生也作为导师与大学生沟通的桥梁,让导师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实际情况,本科生了解导师的习惯和风格,也方便导师与本科生沟通,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履行职责,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让导师指导学生两倍的努力。此外,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本质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通过一个简单的项目进行重大发明。从事科研,要求学生有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但现阶段本科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个人自立性很差,导师不可能一直陪伴。研究生时间相对丰富,一般在实验室或办公室,具有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软硬件操作能力,完全有能力,有时间为本科生提供充分的指导。这种全天候的指导,可以让本科生尽快融入角色,也可以学习研究生努力学习、求真求实的工作作风。因此,引入研究生援助制度,既能提高科技创新项目的指导效率,又能培养本科生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