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探索高校科技活动创新之路
时间:2023-02-14 23:15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自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大众创业、创新”的浪潮席卷全国,呈现出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氛围。国务院《关于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作为当代大学生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推广科技的平台,如何以大学生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已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结合实际工作和专题研究,提出“一中心两基本点”、“三化”、有效开展“三平台”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新路径。
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是指科技创新活动应以专业课程为中心,结合学校的专业特点,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在专业中的科技能力。两个基本点是:帮助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应用于课外科技活动作为基本起点;将帮助学生从课外科技活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教训补充到课堂理论知识中作为立足点。通过“一中心、两基本点”正确处理学生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的关系,正确把握课堂内外两个课堂,使学生在多元化互动中得到锻炼,掌握扎实的理论文化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在科技活动的整体规划中,要注重全校科技文化氛围的建设,注重高、精、尖的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坚持两条腿走路,为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搭建广阔的平台。
2.推广“三化”、“三化”,即科技娱乐化、培养模式化、技术传承化。
2.1尝试科技娱乐,即科技活动的娱乐展示,对营造校园科技氛围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吸引更多学生参与科技活动。比如在我校特色活动车模设计制作大赛中,除了传统的车模展示外,还增加了舞台剧、速度大赛、重量拉力大赛等趣味大赛,组织学生用设计的车模安排舞台剧《机器人总动员之愤怒的鸟》,将整个活动推向高潮,用生动的情节和配音诠释了机器人版的鸟猪大战,人性化地展现了车模的高端性能,展现了科技的独特魅力,在全校掀起了科技创新的热情。
2.2促进培训模式,即学校制定学生科技能力培训计划,逐步分类指导,建立一站式科技创新和生产线培训模式。为新生开展广泛的科研项目收集项目,引导学生对感兴趣的科技项目进行基础初步研究,作为项目基础、研究方法、文献综述、预期完成标准的第一个程序;大二获奖或作为科研项目,形成初步理论研究成果;大三学校将提供平台,依托竞赛实践演练选拔优秀人才和作品进一步参加全国竞赛,更权威地测试学生的科技成果;大四积极推进优秀项目专利申请,引导项目从理论向实践转变,将可行项目进入工业园区进行实体孵化、注册公司,转化为经济效益,促进学生创业就业。
2.3坚持技术传承,就是通过“课题认领”、“科技明星交流会”等活动,加强学生自主科技梯队建设。除了依靠教师的教学指导外,提高科技活动水平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任何成功的科技成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创建一个有价值、有价值的项目需要几年或几年的磨练。因此,技术传承在高校开展科技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开展“项目认领项目”来加强技术传承,即每年毕业前,毕业生都会自由全面地交出未完成项目的阶段性成果,由低年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认领,从而有效防止项目半途而废,提高项目研究的深度和效率。同时,定期召开“科技明星交流会”,引导学生分享经验和资源,坚持走出去学习、引进发展的理念,使项目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33“三平台”
“三平台”是指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努力打造科技普及、科技竞赛、科技实践三大课外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平台。(1)科技普及教育活动平台以科普教育、学术讲座、学生论坛为主要形式。它不仅是学生传播新思想、新知识的平台,也是学生深入专业领域、完善知识结构、拓展学术视野、培养创新思维的交流平台。(2)科技竞赛平台依托学科和专业优势,营造校园科技文化氛围,依托大学创新实验室,协助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会等学生组织体系,促进学生应用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3)科技实践活动平台以大学生“大众创新空间”为载体,实现项目化、基础化、科技项目实体孵化,将科技理论化向实践转变,探索科技产品商业化,最终实现创新创业,促进创业就业。总之,科技创新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是有效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手段。当代大学生的科技活动竞争力是一所学校整体办学理念、办学实力和办学成果的最直观体现。在新形势下,要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普及与提高并重,扎实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努力完善科技创新平台,不断探索高校科技活动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