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做好工程教育“融合创新”范式的软件技术人才
时间:2023-03-22 23:24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在新的工程教育范式下,软件技术人才培养的思路
1.调整软件技术人才培养理念
要做好工程教育“融合创新”范式的软件技术人才培养,首先要调整培养理念,明确各要素的“融合”。比如新时代软件技术人才的培养方式有哪些,企业可以提供哪些软件技术岗位,需要哪些人才类型,培养过程如何整合。在过去的软件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才培养往往与企业需求分离。教师负责课堂教学,学生负责在学校学习,企业负责毕业生招聘。岗位培训结束后,胜任者被录用,不胜任者被淘汰。从而形成了一条“离散式”链条,只专注于单一领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但在“一体化创新”范式下,人才培养采用校企联合双重教育、协调培训,课程体系适应软件产业的发展。因此,在新时代、新机遇的推动下,软件技术专业需要更多地融入信息、知识、安全等跨学科知识,有针对性地补充和拓展与本专业发展相关、有益的新技术、新平台,同时更加明确本专业的定位和特点,巩固和发展本专业优势,提高软件技术人才代码优化、测试改进、平台整合、设计创新、文字表达、团队合作等技能,培养进入工作岗位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软件技术人才应具备的法律、商业、互联网、经济等领域的知识也同时整合,最终培养成为多领域整合的复合型人才。
2.调整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
人才培养作为“一体化创造”的范式,还需要对传统培养模式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进行相应的调整。①引入国际通用软件技术人才教育认证标准,制定符合我国国情,能够满足软件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质量标准体系,必须采用“双教育”,将企业软件开发标准引入专业课程体系,企业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引入教学团队,使软件技术专业建设与国际教育认证标准逐步一体化。②改革人才评价体系,进行全面立体的学习质量评价,改变以往只通过考试成绩形成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将反映个体差异的过程性评价与反映各教学阶段学生学习进度的形成性评价相结合[6]。突出教师、学生和企业的三向评价,校企共同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综合评价体系。同时,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中,聘请企业高级工程师参与实践教学评价,科学、客观、公正、公平。注意教学反馈,根据反馈结果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③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建立良好的评价反馈和改进机制,是整合的重要特征,即多元化评价。第三方可以是参与工程教育的合作企业,也可以是软件技术人才的用人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为了向社会输送满意的软件技术人才,双方需要深入研究和制定人才培训计划,确保软件技术人才培训的定位、标准和评价与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一致。
3.调整教学模式与新范式的匹配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软件技术涉及到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应用、物联网、区块链和信息安全等广泛的知识,最终需要通过开发应用软件来实现。如果按照现有的单一专业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就会出现先天性的人才培养不足,导致毕业后失业的异常现象。在“整合创新”范式下,强调跨学科,整合新设计技术,重新设置灵活的人才培养计划,结合专业核心课程和根据学生的才能,为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建立不同的模块化课程群体、层次教学、不同时期的教学反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充分反映创新、指导、互动、灵感和先进性。这一改革给当前的教师管理和教学资源配置体系带来了新的变化和影响,因此有必要做好充分的计划准备和具体的应对措施。
4.调整和加强软件测试能力的培养
软件测试是软件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需要大力提高,是软件实际输出和开发人员预期输出测试或比较的过程,注意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和确认测试。其能力培养是软件技术专业为工业软件本土化的时代背景而采取的一项措施。为了培养软件技术人员深入了解软件测试过程,灵活运用软件测试的理论和方法,掌握编制测试计划、测试用例、测试报告等一系列必要的专业技能。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和物联网快速发展的新时代,这些新技术的发展最终需要通过软件应用程序来表达,因此带来了软件开发市场的新发展和新形势。在这种情况下,软件开发企业会更加注重软件测试的综合素质,这种能力的培养更加突出和重要。因此,在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要增加软件测试课程的学时比例,增强软件测试的岗位实践能力。同时,要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级软件测试竞赛,通过竞赛促进教学和学习,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软件测试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