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工作室教学模式改革理念
时间:2023-04-13 23:28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引言
近年来,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制造业面临诸多挑战。同时,政府高度重视制造业的战略地位,对工业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要求我们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大量大规模技术人才的支持[1],促进我国工业设计的快速发展,提高产业自主研发能力和竞争力,帮助中国制造业向中国转型升级。但由于传统的本科工业设计专业教育注重课堂理论教学,轻实践能力培养,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实践能力不足;此外,课堂教学内容陈旧,落后于时代发展,培养出来的工业设计人才难以满足现阶段的社会需求。因此,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培养社会急需的工业设计人才,更好地服务区域和地方经济,是本科工业设计教学改革深入实践和研究的重要课题[2]。
一、国内外教学模式现状综述
纵观西方发达国家,最典型的教学模式有德国包豪斯模式、“双元制”模式和美国和加拿大的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模式,即“以能力培养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体系”。其共同点是以职业活动的行为过程为导向,将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合理结合成专业技术知识体系[3]。教师将根据企业标准制定教学流程:向学生传授严格的工作流程和方法,如市场调研、设计方案、材料选择、工艺结构、成本核算等,使学生尽快进入职业角色。另一方面,在中国,除了少数高校开设工业设计专业外,大多数高校的工业设计教学仍然保持着课堂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走马观花式的课堂理论教学和应对作业、考试的学习方法,导致学生专业基础薄弱。在实践中,学生被限制在无法获得设计材料的固定教室中,围绕虚拟命题进行设计。有的学生甚至凭空捏造不切实际的设计创意,设计的作品从生产、制造到销售都面临着诸多困难。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很难真正学好自己的专业,导致学习心理缺乏自信,从而对自己的专业产生逆反心理。近年来,工作室教学模式改革的理念引起了许多高校的关注,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高校只是设立了几个工作室,没有与专业的实际情况深入结合,课程教学内容与工作室成果关系不大,其组织和服务教学功能大大降低,难以让每个学生享受渐进的实践能力培训和工作室情境实践过程,最终流于形式,无名[3]。
二、改革的基本思路
根据应用型本科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在工作室项目体系的渐进式教学模式改革中,可以充分结合当地企业的环境和资源优势,建立企业参与的校企合作机制,建立校企资源共享的生产实习基地和校企联合工作室,将传统的封闭式教学转变为面向实际生产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教师可以依托学校和企业现有的资源和优势,以企业委托设计、校园设计业务、竞赛命题设计等项目为课程内容载体,围绕项目从简单到复杂逐步进行三个层次——基础层次、设计应用层次和综合创新层次的进步教学,各层次相互关联,培训强度逐步提高。学生学习基础课程理论知识后,应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专业技术应用为核心,依次开展软硬件学习、学科竞赛项目等单一技能培训,以及企业实践项目等综合创新水平的综合技能实践。根据自己对当前项目的分析和理解,运用课程所学知识和个人思维来研究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理论知识的掌握始终贯穿于各个任务驱动环节,更好地体现了本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同时,也使学生逐渐熟悉和掌握企业的发展需求[4],有目的地弥补自身专业技能的不足和优缺点,以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而有效推动普及到个性化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