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五力模型”

时间:2023-04-26 23:35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一、工业设计理念和人才培养现状
从广义上讲,工业设计的概念非常广泛,定义也很多,但从教育部的专业划分来看,工业设计主要是指“旨在确定工业产品形式属性的创造活动,从生产者和用户的角度解决产品的外部特征(外观)、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它是一门综合性的知识交叉学科,涉及心理学、美学、机械工程、人机工程学、产品设计方法等知识,还需要良好的手绘表达能力、较强的二维和三维软件应用能力、良好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艺术天赋[1]。工业设计专业主要指工业设计、产品设计、产品艺术设计等专业。创新的工业设计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和世界,加快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对加快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增强中国的制造业竞争力,加快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强国”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产业升级的迫切需要,国内高校工业设计专业近十年来发展迅速,现在每年都有数万毕业生。由于本科院校开设专业只有15年左右,而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这类专业的时间甚至不到10年,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仍在探索中。无论是本科还是高职院校,虽然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课程名称很多,但教学内容80%趋同。除外语、体育等公共基础课外,按照手绘-色彩-构图-软件应用-机械(模具)基础-人机工程-材料与工艺-平面(类)设计-产品设计(含市场调研)-模型制作-包装与展示等课程路径进行教学,其中产品设计课程往往是专业核心课程。整个课程体系主要围绕培养工业产品形式创新设计与造型设计人才。目前,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大部分教师是本科院校毕业的应届研究生,缺乏足够的工业设计实践和对工业设计核心岗位能力的真正了解,对高职院校特色缺乏足够的了解,使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成为本科生的“压缩饼干”和“同质化”,受到严重挤压。二是高职院校学制短,缺乏应对普通高中、职业高中、艺术等不同学生的措施,轻视不同学生接受文科、理科、艺术、工程等课程的能力完全不同。第三,面对不同地方产业和工业设计的岗位群体,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特点不明显,方法不有效。上述原因导致高职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能够从事与中国制造业密切相关的专业核心岗位——电子电器、机械设备、交通等规模化生产工业产品创新设计与造型设计的比例一般不足20%%[2],许多学校甚至为零。只能以平面设计、装饰设计、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等非专业核心岗位的就业作为专业对口率统计,使学生学习的大部分专业课程无法发挥作用,与其他专业发生冲突。
二、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五力模型”
“五力模型”由美国人迈克尔制成•波特(MichaelPorter)20世纪80年代初,他认为该行业有五种力量来决定竞争的规模和程度,它们影响了该行业的吸引力和现有企业的竞争战略决策。这五种力量分别是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力、潜在竞争对手的进入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和买家的讨价还价能力。目前,高职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训计划也面临着五种类似的压力:1.不同类型的学生及其个人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生活规划等个性化差异作为供应商的压力;2.不同工业设计岗位对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压力;3.来自本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压力;4.其他专业进入本专业就业的压力;5.同行之间竞争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