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农业论文

我国农民采用新农业技术的风险和成本过高

时间:2022-08-03 22:12 所属分类:农业论文 点击次数:

2.我国政府农业推广体系开放
2.2.1.农业推广机构与农业教育之间缺乏协同性
由于系统需要向自己内部开放,系统内部可能会发生多层次、多层次的协同作用,从而更好地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对于农业推广部门,推广人员通常不了解科研进展,实际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不能通过正式渠道纳入科研计划。就农业科研部门而言,仍采用传统的项目审批、科研、实验、鉴定、申报成果等管理模式,与农业推广部门基本无关,科研项目缺乏应用导向性。对于农业教育体系来说,由于目前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教师的切身利益几乎无关,很少有人主动关心农民的教育培训问题。由于各子系统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各子系统输出的副产品可能被其他子系统吸收利用。然而,我国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等机构的条块分割难以很好地配合,导致系统内部开放不足。
2.2.2.推广方法和理念有待完善
如果一个系统处于封闭状态,与外界没有交换,那么系统只会自发地走向混乱,迟早会走向混乱“死亡”。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推广方法过于陈旧,缺乏引入负熵流先进的方法和理念。目前,河北省农业技术推广的内容和方式仍由政府、科研推广机构决定,农业技术推广仍是自上而下的推广方式,推广技术和农民需求不全部满足[4],主要采用“技术+行政”在方法上,很多推广工作主要以行政命令的形式进行,分为任务和指标,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容易造成盲目性。农业推广项目大多由政府自上而下发布,多为单项技术推广。农业推广服务主要集中在产中,产前信息和产后商品化处理、储运、加工转化等服务太少,技术推广主要集中在粮食、棉花、油,而不是“粮—经—饲”全覆盖[5]。由于缺乏外部环境输入的负熵流和系统内部正熵的积累,农业推广系统对外部环境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代谢程度降低。
2.我国政府农业推广体系中要素间非线性相互作用机制
2.3.1管理制度不好,职能定位不清
系统中的元素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激励、相互依赖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管理制度不良导致块分割和人员分离,导致技术指导严重脱节。技术推广不能很好地延伸到基层和农村,阻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农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体制令人担忧,导致农业技术体系工作不畅、信息不畅、混编混岗。农业推广人员50%~80%的时间和精力在乡镇中心工作[6]。由于各部门和人员之间缺乏有效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系统处于低效机械运行状态。此外,我国政府农业推广机构的职能在实际工作中,在同一地区、部门或单位,不能明确区分职能。因为系统中的每一个元素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每一个元素都需要能够相互准确定位。但目前我国农业推广机构往往是同一单位承担几项职能,导致政、企、事不分。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推广机构各要素之间非线性互动的结果是,真正从事公益技术推广和服务的工作被搁置[7]。
2.3.2保障机制不完善
耗散结构理论指出,系统中要素之间存在有机相互关联、正反馈的倍增效应和负反馈饱和效应的非线性关系。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推广活动的配套保障与推广人员之间的正反馈效应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在资金保障方面,部分地方基层推广人员的基本待遇、乡镇农业技术人员的养老和医疗保险无法落实,事业资金无法落实,导致农业推广部门“缺钱养人,没钱干事”,严重影响推广事业的发展。在制度保障方面,现行《农业技术推广法》缺乏配套的司法解释和说明,推广法很少涉及针对个别特殊问题制定的特殊法律法规,因此在实施过程中难以解决特殊问题[8]。此外,目前我国95%的乡镇农业推广机构没有试验示范基地,70%以上没有独立办公空间,50%以上没有专用电话,近70%没有电脑,85%以上没有交通工具,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农业推广服务的需求[9]。农业推广体系的发展偏离了农业推广体系的发展和目标方向。
2.4分析我国政府农业推广体系内部要素的兴衰
从系统的演变过程来看,起伏不仅是系统同一发展演变过程中的差异,也是系统的不平衡。但反向起伏会干扰或破坏系统结构的整体稳定演变,导致系统结构整体不稳定,趋于相对无序。我国农民采用新农业技术的风险和成本过高,制约了新技术的推广。目前阶段,农民采用新技术的成本主要包括农民学习接受新技术的成本、应用新技术的直接投资支出、采用新技术的机会成本和交易成本等。我国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导致学习采用新技术的成本相对增加。同时,农业生产是典型的风险产业,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使农民不仅经常面临各种极其不利的自然条件,还经常面临各种社会经济不确定性造成的风险。这些成本和风险构成了农业推广体系内外部的反向起伏,进而对农业推广体系的整体演变造成一定性甚至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