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论文
《怀宁县志》第四节戏剧篇
时间:2021-11-18 08:30 所属分类:文艺论文 点击次数:
有关“误传”一文的若干史实问题。
据《误传》介绍:“怀宁是乾隆年间的戏剧故乡。康熙二十三年,怀宁人陈采臣‘工小生’组班前往山东曲阜孔府献艺,并向孔家班传授徽戏,孔府档案中有详细记载,到清代的时候,黄梅调已发展到皖、浙、浙三省。”第一眼看到这篇文章,我分不清是校对错了,还是吴福润先生错了。若以吴福润先生的原稿,孔府档案确有翔实记载,我不能不说,这是黄梅戏的又一重大发现,也是黄梅戏发展历史的又一重要成果。在新闻报道方面,《花鼓淫戏》能够登上孔府大雅之堂、进入孔府档案,这是一则新闻。据了解,新编《怀宁县志》第四节戏剧篇(网上查阅)上有“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山东省曲阜孔府家班教习陈秉法(名采臣)怀宁人)带着钱,到自己的家乡征兵,他们有李占帝、潘二六、金花官、汪八官、张正官及教习肖望江6人。除了肖之外,五位演员都是青少年。时孔庙所习系社昆,唱戏主要是祭祀孔,必习‘雅部’乐的记载,但我却不能查查孔庙档案资料中的有无「至清」的记载。但是我可以肯定,黄梅戏会发展到皖、鄂、赣三省的交界处不是清光绪年间,而是应该在清乾隆年间,甚至更早。其原因有三:一是以师承关系追溯,清乾隆年间,黄梅县黄梅戏艺人来三省毗邻地区传艺授徒;二是《黄梅县传》中所载的黄梅县黄梅戏艺人,「黄梅县之乡」即为「黄梅县」。④④、80年代,湖北黄梅县的桂遇秋先生在考察黄梅县黄梅县的发展历程时,从一本古典诗中发现了从清道光到咸丰年间,在皖南石埠(今石台)和东流(今东至),又是一个三县知县,乐平人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在这里写下一句话,就是一篇关于关于这个地方的文章。记述了黄梅戏在皖南流行、赣东一带的历史盛况:“拣得新茶如绿窗,又怎能不唱江南曲?”全是黄梅县人。”⑤据清同治九年(1870)江西《乐平县志》载:“何元炳,字朝选,六都聚源村人。1825年拔贡,辛亥(1851)壬戌科进士,以军功为官,官至县令。加运同衔监监长,任石巷(作者注:今石台县),东流(作者注:今东至县),现名为繁昌县。何元炳的家乡及其三处官地,自明末至今仍是黄梅戏盛行之地,为后人研究黄梅戏的历史渊源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误传”一文中列举了宿松县名艺人方玉珍的例子,不符合史实。他说:“宿松人方玉珍光绪年间就爱唱黄梅采茶调,只在西乡流传,根本没有流传下来。以后方仍是从江西学唱黄梅戏的。”新出版的《宿松县志》载:“方玉珍(1869—1920),字雨,名玉珍。桃园村人,本县马塘乡。10岁的时候,他在私塾读书半年,从小就喜欢唱山歌,采茶戏,记忆力很强。16岁时,因生活所迫,带着她的兄妹来到江西星子县李河打铁,晚上唱起采茶戏,受到群众的欢迎。在来到星子县后不久,方玉珍就加入了李河戏班…到九江、星子、德安、瑞昌、武宁等地演出,得到观众的好评。因其嗓音好,表演逼真,享有“五郡五郡”的美誉。…——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方玉珍回乡,收下王梓林、王国府、朱婆生等10多人为徒弟,教唱《茶馆》,还组织戏班,教唱《茶馆》、《茶馆》、《茶馆》等。粉丝们听说方玉珍的演出班来了,就马上筹措资金支援演出。」此外,《宿松周报》所载的《黄梅戏的姐妹艺术——文南词丛书》介绍说:“清光绪年间,一位宿松艺人方玉珍组织了一次戏班,在长江中下游进行演出。上述材料佐证,方玉珍的《黄梅调》,不但是一个西乡人,也是一位歌唱家,同时也是一位享誉全国、享有盛誉的名士。
据误传:“如今怀宁七、八十岁的老人们都说,解放前从来没有听祖辈们说过黄梅县的黄梅县,而解放后又有这样的传说。老者皆有疑心,无史据,说明黄梅戏的起源和发展始于旧社会的“不务正业”,而表现爱情的戏剧则被视为“淫戏”。这是一个各自为政、概念混乱的问题。我不清楚作者所说的“目前怀宁在世七八十岁的老人”是几个还是几十个,是部分还是全部,还无法确定。一方面,一部分在世七八十岁的老人不理解黄梅戏的发展历程,也很正常。他们在建国前才二十岁,并不是当事人没去过黄梅戏。可不能因为他们没有进过,听说过,不知道,就断言黄梅县并没有传出来。即便是如今怀宁在世的七八十岁老人(除了艺经黄梅戏外的人)都说黄梅戏是从湖北黄梅县传来的,无法作为直接证据,只能算间接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