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论文
表现派戏剧的特点,
时间:2022-01-19 21:59 所属分类:文艺论文 点击次数:
表现主义并不满足于艺术对客观事物表面的描述,而是强调表现事物的内在本质和人的灵魂。表现派认为“自然终局”(作者爱什米特语)和“所有现实都是荒谬的,在这一观点中,"(作者康非特语):"我们反对所有的规则…只有内心才能真正反映这个世界。"戏剧演员、舞台艺术家柯科施卡语)表现主义的戏剧是要“剥去人们的皮毛,以便看到他内心深处的灵魂”(剧作家托勒语),并因此被称为“灵魂戏剧”。
表现派戏剧的这些特点,体现在舞台艺术上,一部戏的多样,一出戏的场景转换有时多达二、三十次,以适应场景的快速变化,“暗转”的技术被广泛应用。对于舞台美术的认识,注重对内心情感的表达,忽略了剧中事件环境的表现。对于场景形象的处理,它不注重对客观真实的反映,而注重表现人物内心情感和感觉的环境,表现出“第二自我”,即画面要表现人物内心情感和环境气氛。因为剧中人的角色大多处于非正常状态(这是剧作家主观心智的表现),在古典戏剧的表演中表现出反面。它以高耸的直线和充满舞台的高耸入云,以高耸入云的形式表现出一种仰慕、压力、恐惧等不同的氛围,是具体艺术实践的一种表现。就像马妥斯如格为“盖琪斯和他的戒指”所做的设计一样,爱德蒙·琼斯和施特纳特为《李尔王》所做的不同设计,或是通过不同的灯光照明来传达某种情感,赋予其某种内涵。或是像布契霍尔兹为《海奇曼》设计时,试图通过三个阶梯,配合演员的表演,展现理查权势的起起落落等等。在这些横线不足以表达主观情感时,表现主义的设计者就会使线条倾斜、扭曲,甚至把变形的图像倒置,造成反透视等,以制造各种动乱、惶惑不安的气氛和环境。就像锡埃弗脱在为柯科施卡的表现主义戏剧《凶杀者,女人的希望》的剧本里,整个台板都陡然上升,台口被处置为两个斜坡的斜坡平台,由台的中央向两边陡然上升,在平台的后面耸立着两个向心倾斜的三角柱。在柱后两侧为上尖下宽的三角形,由幕布构成,向外倾斜,即与柱体相对倾斜。以「三角」为分界的背景空间,形成若干宽下尖的倒三角形,透过这些斜线互相交错,形成一种不稳定的气氛。Rubbert为HansenClover的《儿子》设计时,就以一种随意的倾斜、杂乱交叉的线条,营造出环境的不安定氛围。总而言之,表现主义的设计者试图通过这些变形、扭曲的线条、堆砌、倒立等方式,来表达一种主观的意念,表达“一种灵魂的境界”。"有时候,它们(指那些线——引者的注解)向上延伸,似乎是对苍穹的祈求;有时它们又聚集在上空,好像是遮蔽了光线,使戏剧陷入死亡与失望的气氛之中。
着重于灯光渲染,营造特定氛围、特殊情调,是表现主义戏剧表演的又一显著特色。心智对适应性表现的要求在使用灯光方面,表现主义者特别强调光明暗,强烈的色彩对比,以及角度的变化,动态平衡,突变暗,变化多变,不讲究逻辑光源,尤其喜欢在黑色背景上局部投光造成特写效果,或者将巨大的阴影(在斜面上或斜面上)投射出特殊的气氛等等。因其设计凯撒的《地狱·大路·大地》而以火红色作为背景来表达恐怖气氛,恩斯特,Stern在为白拉赫的《乌珀河》的设计中,使用强烈的颜色对比,使工人居住的房屋呈现出铁红色,为“儿子”设计的雷伯特,一道强光从舞台顶上直泻出一道深色背景,突出主角孤独感等孤独感,等等。自然而然,光线充足的光线也是用来直接表现布景图像的转换,就像凯撒的《从早晨到午夜》第三场那样,长满冰层的大树,在狂风摇曳中化成一具骷髅,此剧结束后,一阵风又起,惊雷过后,骷髅又化为一棵大树,阳光普照,阳光明媚,表现出主人公再次拥有“自信与面对未来的勇气”。不但如此,有时还试图利用灯光的变化来直接表达角色的意识流活动,比如佐尔格的《乞丐》,就是通过强烈的光线不时地照亮这一部分,然后又照亮另一部分,以显示思想自身的活动过程。中央舞台区域的光线变得模糊,只剩下一个角落被强光照亮,这暗示着“潜意识”,在头脑恢复清醒后,原本明亮的角落光线转暗,舞台中心再次被照亮,诸如此类,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