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论文
歌唱机理实际上是全身运动的机制
时间:2022-01-23 22:53 所属分类:文艺论文 点击次数:
演唱《人体乐器》概念。
歌手弹奏着“人体乐器”。就声音的声音结构而言,人的声音就像乐器一样,包含下列基本声学组成:
1.振动体,也就是产生振动的物体,如声带。
2.激励器,一种能激发振动的物体,例如提供呼吸气的呼吸系统。
3.共振体,是扩散振动体—胸腔、咽腔、鼻腔、头腔等振动能量的物体。
在萨克斯乐器分类法中,声音是自由簧类乐器中的一种声音。这种分类法认为声带是一对自由振动的舌簧。
声带发声时各器官的基本协调机制是:喉内、喉外肌同时收缩,声带拉长,两片声带靠拢,肺的呼吸从两个声带之间的空隙喷射出来,激发声带震动产生声音,所发之声经人体各共振腔体与肺活量之气相结合,在音高、音量、音色、音长等各方面协调一致,呈现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就声音的发声机制而言,嗓音及其发声器官各部分都具有独特的功能。
1.呼吸系统。
声带振动是靠呼吸来激发的,人通过呼吸来控制横膈膜的运动,从上往下将呼吸送到声门,使声带振动,在咽腔内发出声音。我国古代的声乐艺术称之为“以气托音”。
唱腔中的气息随歌唱而变化,动态的呼吸状态,气息排出量的大小,或由腹肌控制,或由喉节、声门关闭所决定。要掌握歌唱呼吸状态,通常要比语言艺术高。
2.发声系统。
唱腔系统是一个多因素配合系统,包括声带、喉、咽、舌等。出声时,不仅是声带振动,下巴,喉头,上下颚,面颊,唇,舌,牙等都在不断的变化和移动。
对发声系统,理论上一般认为:声簧具有类似簧振乐器的簧片。为更好地理解簧的振动原理,可从理论上把弹簧看作扁杆。该棒基频率的计算公式是:fn=(2n-)c/4L(n=1,2,3,…),c=棒的纵振传播速度=ELP(E=物体弹性模量,p=材料密度,L=棒长)。由上式可知,棒的振动频率与棒的振动频率成反比,与棒的振动速度成正比。由于钢杆振动速度与钢杆弹性、材料密度等因素有关,本文推导出的结论是:簧振的频率,取决于簧舌长度、弹性模量和材料的密度,簧舌越短,弹性越强,密度越低,振动频率越高,反之则越低。通过改变以上三个因素之一,可以改变舌簧的发音。
把以上原理应用到声带振动问题的讨论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声带绷得越紧,张力越大,声带越短越好;反之,声带越松散,张力越小,声带越长,发音就越差。女性声带较短小是由于女性声带较短所致。
声带的运动和变化,除拉紧或放松动作外,还有张合运动,即两声带之间的距离可大可小,发高音,强音距离小,发低,弱音时距离大。此外,声带除与张合外,还围绕某点作旋转(角)运动。与此同时,声带的厚度正在改变。如果是高音质,则可以使声带边缘处变薄。
对声带振荡的原因,目前有两种学说:一种认为是直接由神经控制,根据人脑意图振动,也就是主动振动;还有一种假设,由于流体力学中伯努利原理,空气由下而上穿过声门时,流体运动产生负压,将声带吸引并发生振动,即无源振动。
发音系统的真假声机理,是声乐家十分关心的问题。当发很高的时候,声带无法达到,靠假声带压迫声带,能发出喉声(假声)。真假声在歌唱的音域上大致分布:由低到高是真声,真假组合为纯假声的逐步排列。一般说来,女声最好是用d1作为真假声的转换点。唱的时候,以真声为主,唱的时候,唱的是假声,唱的时候,唱的是细的。西方男低音通常使用真声音区;男高音常使用“真假合音”;西洋女声在高音区使用纯假音;我国京剧中老生和花脸唱低音时用真声,高音调的时候是真的组合;高音唱高音的时候用的是假声小提琴;花旦、青衣不论高低皆假声;越剧、沪剧、仅以真声为特色,其他剧种,如河南梆子、河北梆子、女声低音真声、中音用真假结合、高音用纯假声,但是高音量唱的时候也用真声,低低音调则是纯假声。
3.共振制度。
声音的共鸣体分布于身体各部分。头腔共鸣区即声乐界所熟悉的“面罩”,是指在眉下、牙床上方、两腭的内部形成一个“面盒”。不管是高、中、低音,它的头腔共鸣主要是在这个“盒子”中产生。另外,喉、咽、鼻、口、胸腔都是直接共振的腔体。
一般将软腭以上的部分称为“共振上颚机构”,口腔、咽腔、喉腔、胸腔等部位称为“下共振机构”。上共振机构对泛音产生共鸣,而“下共振机构”主要是产生共振的基本频率。
共振系统共振的产生,源于声带振动的某些频率成分与各共振腔固有频率中某些成分的对应和共振,这是对声带发声能量的传播。
另外,共振系统对声音的影响也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声波振动就像簧片振动一样,舌簧一开始发出的声音很小,包含了较多的高频噪声,其原因在于簧管振动中的许多泛音与音调之间存在不和谐的关系。笛子之所以能够准确地发出音高,是由于共鸣体的耦合作用。当双簧管吹奏口哨的时候,你会发出刺耳、尖利的声音,但是如果你在双簧管中放一根哨子,那么你就会立刻感到愉悦。在声带振荡中,声学共振系统的作用同样重要。
总而言之,声学共振系统的耦合作用不仅可以增大音量,而且可以影响声带声的高程,改变声带声的音色。
如将声乐艺术比喻为“人体乐器”艺术,从歌唱的声学功能系统和生理机制来看,歌唱机理实际上是全身运动的机制。除上述呼吸系统、发声系统、共振系统的变化和运动外,还涉及到歌唱过程的其它人体机制,例如人的大脑在歌唱中发挥整体的协调和指挥作用;肢体的动作经常与歌唱做协调运动;听觉系统的作用贯穿于歌唱的整个过程,人要根据歌声发出的反馈信号,耳朵接受并调节他们的声音等等。
可见声音——“人体乐器”的结构远比普通乐器复杂。更为重要的是,经验告诉我们,“人体乐器”的发声器官,往往不受大脑的直接控制,而是受严格训练而形成的“歌唱状态”。
可见歌唱技巧的复杂性远高于普通乐器。声学声学研究是一个有待发展、前景广阔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