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文艺论文

湖北戏曲剧种所蕴藏的宝贵艺术资源

时间:2022-01-23 23:05 所属分类:文艺论文 点击次数:

衬词和母语的运用。
戏剧舞台语言是对戏剧人物性格的反映,也是戏剧地域文化的鲜明标志。唱词不仅是声腔形成的基础,而且也显示出了剧种中的本土文化。陕西梆子无疑是以陕西土语为母语,但在统一使用襄阳官话作为舞台语言的同时,在许多唱词(唱腔)中嵌有大量的衬词。这样使得它更具地方特色。例如传统剧目《下河东》和呼延寿廷之[越调慢板]唱腔(词):
头三(哪)皇(呃)后五帝(啊)(呃)老了(哪)(哪),
这里有尧(啊)舜和禹汤(呃)治世的英贤(哪)。
周(哪)王(呃)夜梦(哎)得飞熊绕殿(呃)
渭水(呀)河(啊)姜子牙(哎),江(呃)山(哪)……(下)
密密麻麻的衬词镶嵌,与梆子腔《无衬词镶嵌》唱词相距甚远,却和土生土长的襄阳花鼓戏唱词如出一辙。例如襄阳花鼓戏的代表性剧目《云楼会》陈妙常[桃腔]唱腔(词):
“我(呀)正在睡觉(呀)游(哪)(哪)岛(喂哦),
(啊)谁把我惊醒了(呀)所谓的哪条?
慢悠悠(喂)展愁眉(奈)观定(哎),
看(哪)一个(呀)美书生(啊)打站(哇)梢(哇)……(下)
这类较密的“衬词”镶嵌,再以襄阳话特有的“尖”、“团”字韵(尖)作韵(尖),“团”不分或说“尖”,“团”也不分或说“尖”,“团”则更“远”。所以,把湖北越调作为陕西梆子的支系剧种,但是它与陕西梆子的音乐风格完全不同,若归为花鼓戏类,则它既没有“锣鼓伴奏”的经验,再也没有“人声戏”的历史,且总是以文字、武场伴奏、文武场齐备,并有“第一次起大戏”,"句间大过门"、"眼起板落"及含有"快板"的板式变换系统,这一切和襄阳传统的花鼓戏并不相称。因此,湖北越调在其音乐属性和剧种的分类上,可以说是“脱胎于梆子腔,而非梆子腔”的特殊剧种。
所以,湖北戏曲音乐专家王俊、方光城先生早就提出:“湖北越调是汉调‘西皮’的‘过渡性’声腔,应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对我们研究湖北皮黄声腔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更有甚者,湖北越调——作为陕西梆子在湖北发生流动的一种板式变体,一则它自身的艺术特征确实比较突出,二则对湖北戏曲的影响(尤其是音乐上的影响)显然不小。对此,我们要多加细致地加以甄别,多角度地探讨与深入研究,使这一古老的湖北地方戏曲剧种所蕴藏的宝贵艺术资源,以及其内在的艺术潜质,更加全面、丰富地面向世人,也使我们得以更全面、充实地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