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文艺论文

习俗赋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时间:2022-12-06 22:51 所属分类:文艺论文 点击次数:

一百年前,敦煌藏经洞出土了数以万计的中古写卷,其中不少是以数以万计的。“赋”作品的名字和虽不以“赋”著名的作品实际上是赋体的作品。这些叙事故事语言通俗,节奏铿锵,押韵大致相似,风格幽默,与传统文人大不相同。它的出现立刻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容肇祖.傅云子先生分别称这类作品为“小品赋”.“白话赋”.“民间赋”[1]。程毅中先生写于1961年的《关于变文的几点探索》[2],首次明确提出。“俗赋”这个概念。“敦煌写卷除了变文外,还有一部分是叙事风格的俗赋。”在1963年出版的游国恩等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有俗赋专节,从此,“俗赋”作为中国文学史研究学史研究的一个文体概念,正式确立,并迅速得到学术界的认可。
长期以来,学术界并没有把它作为一种独立的风格,而是作为一种独立的风格。“变文”敦煌俗赋的敦煌俗赋的主要作品,都收录在《敦煌变文集》中。而且一提到就提到。“俗赋”比如马积高先生在他的《赋史》中说:“所谓俗赋,是指清末从敦煌石室发现的用接近口语的通俗语言写的赋和赋体文。”[3]这一观点仍被一些学者所接受。
1993年,连云港东海县出土了西汉时期的《神乌赋》,其文体特征与敦煌俗赋完全相同。郑振铎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中评论说,王褒的《童约》是西汉留下的白话赋。在《敦煌韩国朋友考试》一文中,容肇祖先生还推断,西汉时期可能有这样的民间叙事故事.有韵语让人容易听和记忆。《神乌赋》的出土,给了郑先生一个铁证,也给了容先生一个明确肯定的推断答案。它把俗赋的历史从点拉成一条线,让我们对汉魏六朝以来的一些故事有了影响.幽默性大致押韵的作品及其风格归属有着清晰的认识,说明在文人大赋成为大国的同时,俗赋作为一股不小的暗流,一直潜行在地下,意外地涌出涓涓细流,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风格。
系统地清理和研究习俗赋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它可以充分证明这种风格来自民间,这是一个民间故事.寓言.歌谣等技艺融合的产物;2.它正在发生.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文体有着千丝万缕的依附.渗透与交叉关系。3.早期以娱乐为目的,所以幽默调侃是其主要风格特征。正是利用这种体裁,将其引入宫廷,逐渐文化贵族化。4.文人以俗赋的形式逐渐贵族化,民俗赋仍在发展,影响文人赋的创作,从而形成赋的形式“雅”“俗”两条线索。因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总是存在的“士”中心任务,因为“士”人整体上对“俗赋”排斥,所以“俗赋”要么大量丢失,要么附着在其他风格上,以获得一些生存空间。5.习俗赋予后人的其他流行风格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戏剧.南朝以来形成的讲经文.变文.唐宋话本等。
敦煌俗赋的文学史意义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从敦煌俗赋入手,并根据其他俗赋的情况推断秦汉杂赋的相关情况。当然,从子孙身上看,可能无法真正反映祖先的形象特征,但子孙身上有祖先的遗传因素,所以大致了解祖先的形象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刘协所谓“振叶寻根,观澜索源”大概也有这个意思吧!
《汉书·艺文志·将赋分为屈原赋略.陆贾赋.荀卿赋.杂赋四类。前三类按时间划分家庭名称和作品数量,杂赋以作品题材和数量为序,无作者名称。关于前三类的分类标准和例子,张学诚.刘师培.张太炎等先生有精辟的讨论[4]。杂赋一类,虽然录制了12个233个赋作,但没有一个保存下来,所以学者可能会推测为“后世之总集”或者认为三种以外但不能归类的人,都是杂赋。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云:“这种杂赋尽亡,不可征,盖多杂幽默,如庄子寓言等?”[5]现在我按照顾先生的意思,以敦煌俗赋等俗赋为参考,从几条线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