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文艺论文

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之处

时间:2022-12-20 23:30 所属分类:文艺论文 点击次数:

儒家尚礼乐,道家说自然,从同样的忧患意识出发,都有着浓厚的伦理情感色彩,都是通过实现某种人格的内省努力,寻求克服忧患的道路。两条路不一样,所归则一。《孟子·告子下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劳其筋骨,饿其体皮,空虚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人是恒定的,然后可以改变;因为心,衡于考虑,再做;征于色,发于声,后喻。进则不能家刷土,出则无敌国患者,国恒亡。然后知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儒家的道路。老子的《道德经》主张“贵大患若身”,“处人所恶”这不是逃避和宽容,而是符合自然法则(“反者道动,弱者道动”与忧患作斗争()“欲取之,必固与之”),这是道家的道路。两者同路而归。简单强调儒家入世、道家出世、儒家积极进取、道家消极退避的流行观点,恐怕是片面的,需要补充。
人的自尊和尊重来自主动主体的责任感。这是儒道两家的态度。孔子所谓的所谓孔子。“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不可夺志”。孟子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屈”,起子所谓“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庄子所谓“举世誉而不劝,举世非而不诅咒”,无非是表现出这样一种人的自尊和对人的尊重。“独立而不变!”这是什么力量?这是一种自尊、自爱和人格的力量。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对人格理想的追求都充满了积极进取的实践精神。与忧患和命运作斗争是一种普遍的实践。在这种实践中,思想感情的力量不是先导向外在、异己宗教、国家、法律等,而是先导向内在人格,这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这是中国哲学的特殊性,也是中国艺术和美学许多特殊性的总根源。
总之,起源于忧患意识的人的意识,以及在忧患意识中形成的积极乐观主义,以及基于这种意识和乐观主义的人的尊严、宁静、远见和崇本息末的人格和风格,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经过秦汉的扫荡和压抑,经过魏晋人的深入探索和发扬,已经深入到我们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构成我们民族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基本要素。虽然几千年来,统一政治、经济、文化的封建国家一直在努力根据自己的需要铸造和改造它,但它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活力。另一方面,也许正是这种封建制度的压迫使它保持了自己的活力,对吧?
古代思想,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当时灾难深重的现代生活不满,把希望寄托在对彼岸世界的信仰上。在西方,另一边是宗教提出的天国。在中国,另一边是以伦理的方式提出的“先王世界”。前者是一个外部世界,通往那个世界的方式是知识和信仰。后者因其伦理性质而获得了岸边的实际意义,基本上是一个主体,内部世界,通往世界的方式,主要是内省的智慧。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救世主持理性的怀疑态度。庄子的泛神论和孔子的怀疑论都反映了这一特点。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了”。他说了一个事实:以此:“敬”以天道为中心的概念并没有引导人们进入外部宗教世界。这就是最高的智慧。从这种智慧中,人们有自尊、自信、自助的责任感,以及苟青所说的话“用来制造命运”主体意识和乐观主义的进取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哲学、艺术和美学上。
因此,在中国,艺术创作的动力核心是人类精神作为主体。它首先达到意识水平,然后沉入无意识,不断积累。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触发,它是激情、灵感和艺术。“情动于中,故形于声”(乐记)“心为志,言为诗。爱在中间移动,而形在言语中。言语不足,所以感叹,感叹不足,所以永歌,永歌不足,不知道手舞,足舞。”(诗歌序列)这是一种内在动力,而不是西方美学中常说的外在动力,如灵魂的启示(灵感)或外在现象的吸引所造成的被动“反映”。
但这种内在动力试图与外界统一。例如,它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统一(“论伦无患,乐之情也。”“所以同民心出治道。”)。追求人与自然,即人与自然,即“人道”与“天道”的统一(“大乐与天地同和。”“乐者,天地之和。”)这种统一,作为艺术表现的内容,即情感与理性的统一,即所谓的所谓统一“以理节情”。把“以理节情”作为音乐创作和一切艺术创作的原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