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医学论文

东恒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时间:2021-12-05 09:28 所属分类:医学论文 点击次数:

张仲景治伤寒五六日、呕热、柴胡汤证具,是半夏泻心汤,是张仲景治伤寒五六日时,因其药下,使邪结下,成了行气的处方。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阴阳参错者,寒热之分,虚实之别,变见不测,病况至此,非欲治之难,而欲治之难,则必治之难。依据我的临床经验,运用此方,如能细辨病,谨察病机,既可治恶病,又可治其它病。
半夏泻心汤证的病机主要有两方面。其中之一为寒热交结。寒热证是由于外邪入里的化热,是苦寒伤阳的表现,是寒性的表现,是寒性的表现,是寒性的,是内生的,是寒性的。但是也不能拘泥于外邪内陷,临床所见,多是由于脾胃升降功能不全所致。脾升胃降,核心运作,清升,浊阴降。反之亦然,脾胃大伤,升降不正,中焦受阻。从脾胃的生理特征来看,脾恶湿易伤阳,阴虚则内寒;胃恶燥,阳明经多气多血,容易化热,因此,寒热互见是中焦病变的特点。冷、热、气不畅,也是引起痹证的重要原因。第二,虚实夹杂。结胸与痞证虽然同为误下所致,但胸实为热与水,痰互结;痞为虚中夹实,其结为轻。若方有执所言:「结胸乃齐变之重,以它的重量结于胸,故从大陷胸汤;若为大腹便便,则其变之轻者,以其轻而致心腹,故用它的腹中之重,因其重而结于胸;通过临床实践观察,半夏泻心汤具有治疗湿热证、阻于中焦、气机不畅、脾胃升降失常等功效。一次湿温热热、久延不愈而又兼湿热1咳满症状的病人,用本方迅速收到止痛效果。据此认为李东恒之补脾胃泻阴火升阳,与本方有许多相似之处。就药品成分而言,两种药基本都是苦辛。黄芩黄连苦降泄热、半夏干姜辛通泻热、伍人参、甘草、大枣甘温益气。本方寒温合用,补兼开泄,正系对脾胃虚,升降失常,寒热夹杂,补脾以治,中气得和,下气得和,则为阴。半夏,干姜的辛能散结,芩,连之苦能泄热,虽然是药之能,但实胃气之使也,益中气则可助其药力。苦降辛开,又可清热、化湿、散寒以治标,有助脾胃的升降,行其运行之能,使散气消。用人参、黄芪、炙甘草、苍术、甘温益气、健脾燥湿、黄连、黄连、黄芩、石膏、姜活、柴胡、升麻、辛散升阳、化湿,具有清热泻火、清热泻火之功效,虽然与半夏泻心汤有出入,和组方的含义基本一致。二方均以恢复脾胃升降功能为要,但半夏泻心汤的升阳能力不高,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之力较强,但降胃的力量略有不足。两者为对症下药,虚与实,虚与虚,虚与实同。李东恒之所谓阴火,主要包括脾胃内伤、升降失常、湿热困滞、上熏于心、致心火不降而旺于上,因此,提出脾胃虚弱的人应多食少食之品。其所说的泻心,就是半夏泻心,心火就会随之下降,因为它能清除中焦湿热,恢复脾胃的升降功能。从上面可看出,东恒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取意于仲景半夏泻心汤,是对本方应用的创新与发展。
根据病机的不同,辨证施治。半夏泻心汤的症状主要表现是胃脘部痞塞不通,但满而不痛,按其子发为特征。除了《伤寒论》的证候外,《金匮要略.呕吐之大成》一篇提出「吐而肠鸣」的「备机」,并补充说:「我欲欲吐,欲欲吐,欲欲欲吐,欲欲欲吐,欲欲欲吐,欲欲吐,欲欲吐,欲欲吐,欲欲吐。在临床应用上,虽然没有呕利的表现,但以心窝部痞满为主的患者,亦可选用。其临床应用本方,亦不必拘泥其中一种证,凡辨证属中焦虚并见寒热错杂者,均可采用。有时候,不在心下痞满,以喧闹不安为主症的人,也可以选择。如果疼痛的话可以加用芍药甘草汤,如果是吞酸的话,可以加用大黄,如果是胃火盛者,可以加蒲公英,重用黄连(或马尾连),腹泻者可以加用薯蓣苜蓿汤,久泻可加用赤石脂,久泻可加用赤石脂。她是马xx的妻子,女,55岁。病人在2009年5月初,感觉右上腹隐痛,比饥饿更严重,进食后疼痛减轻,痛点喜按,喜暖,食冷则痛作,伴嗳气,吞酸,腹胀。九月中旬,已有连续四天出现松油样便。十一月九日钡餐造影发现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最近来牙龈肿痛,左侧明显。舌淡,苔薄白,脉沉。中医的证候是脾胃虚寒,加减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药物有:半夏10克、党参12克、干姜6克、炙草15克、黄芩12克、马尾连10克、蒲公英15克、白芍18克。服四剂后,疼痛继续缓解,但仍吞下酸,宗上上去蒲公英,加吴萸3克,马尾连升18克,再服四剂,疼痛继续缓解,牙龈肿痛好转,大便偏干,牙龈肿痛好转,大便偏干。又服四剂,排便通畅,疼痛不作,牙龈肿痛亦消。经上调治后,2010年元月初钡餐透视报告显示溃疡面已愈合。
此病人之胃脘痛,虽然未见心下痞满,但辨证为脾胃虚寒、夹热,证候中有寒热者,虚实相兼,故用本方加减,说明半夏内不下瘀血,只要病机为证,便可大胆使用,虚实相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