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论文
展望分子生物技术在生药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9-07 22:34 所属分类:医学论文 点击次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已经渗透到整个生物学领域分子生物技术的应用已成为促进学科建设的必要手段[1]。特别是在中药相关学科的应用中,不断有助于加快中药现代化进程[2]。早在1995年,黄璐绮院士就在《中国中药杂志》上发表了《展望分子生物技术在生药学中的应用》“分子生药学”的概念。并对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生药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预测。2000年,黄璐琪主编的《分子生药学》第一版在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标志着一门全新的中医分支学科在中国诞生。2017年,27家高等教育机构汗水凝聚“十三五”本科规划教材《分子生药学》和《分子生药学专论》的出版,标志着分子生药学教育体系的逐步完成。在研究内容上,由于融合了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克服了传统中药鉴定机制的不足,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起草的蛇饮片特异性等丰富的技术指导和理论依据。PCR201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鉴定方法,成为世界药典收载的第一种天然药物,中药分子鉴定方法。随着分子生药学的优势和潜力越来越得到认可,高校越来越重视加强分子生药学课程的教学建设。结合我院开展的分子生药学课程和我在分子生药学方面的研究经验,简要介绍了加强和完善分子生药学理论和实验课程教学的方法。为加强高校分子生药学课程建设,做好分子生药学的后备力量,做好前期工作“铺垫”。
1.多媒体与网络资源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分子生药学是生药学与分子生物学交叉融合的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中药分子鉴定、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的生物合成与调节机制、药用植物转基因与分子育种的最新成果和理论知识[3]。分子生物药学是现代分子生物技术与传统生物药学的有机结合。在分子生物理论的教学中,会有更重要的专业概论。如果仅仅以书本为中心,通过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生动深刻的理解。随着多媒体已成为大学课堂教学的基本配件和网络资源的丰富,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进行分子药学理论教学无疑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媒体不仅可以显示文、图片等信息,还能通过音视频等感官刺激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介绍分子生物学中药用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内容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石斛等药用植物的取样,保存和讲解全基因组测序的视频和资料。例如,2020年,安徽省皖西学院率先完成了药食同用植物霍山石斛(DendrobiumHuoshanense)为了明确霍山石斛的神奇功效,挖掘其功能基因,提供强有力的基因序列支持。通过相关视频的介绍,学生可以清晰生动地展示如何利用分子生药学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此外,还可以通过多媒体链接网络资源,进一步向学生展示和推荐学习资源,如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药用植物组学数据库和中草药数据库等网站和平台,让学生了解分子生药学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前沿技术,拓展学生在该领域的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2.引入类比,简化复杂问题
类比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逻辑推理方法,因为分子生药学中有相似的规律和显著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用类比的方法来解释,通过引入类比,总结和分类真实药材的异同,简化复杂的问题。在介绍《分子生药学》中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生物合成章的内容时,可以在教学中引入类比,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点。如药材麻黄和桂皮功能的异同点是具有出汗解表的功效,可用于风寒证明。但两者的区别在于麻黄,以宣散为主,出汗力强,适用于外感风寒、恶寒无汗的表证,适用于肺气阻塞咳喘证及水肿。桂枝,以温通为主,出汗力较慢,外感风寒,无论有汗表虚证还是无汗表证。常用于治寒凝血滞痛证、痰饮、心悸脉结代等证[4-5]。通过引入类比,学生可以对知识点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此外,在分子生药学教学中,可以将复杂的药用植物合成方式与简单的模式植物合成方式进行比较。由于对模型植物的深入研究,相关知识点和合成方法相对清晰。在两者的比较下,可以形成先易后难得的过渡,简化复杂难懂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探索,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文献解读,拓展学生视野
教材是以课程标准为基础,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往往是对前人研究的总结,经典理论和原理在不同时期反复验证后仍然成立,具有很强的教学教育性质。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分子生物技术不断更新和进步。仅仅依靠教材,有时忽视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发现。在当今世界,许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原理大多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在各种期刊上,以提高作者在相关领域的知名度。因此,许多学术期刊、论文中包含的知识点、技术和方法,在时间上比教材更具前瞻性。通过在课堂上适当引入文献解读,有助于拓展学生在这一领域的视野。此外,将作者的研究思路、设计和应用技术原理与教科书进行比较,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扩大学生的思维模式,激发学生的主观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