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论文
生物医学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时间:2022-09-26 22:34 所属分类:医学论文 点击次数:
复合创新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1.转变传统的培养模式和理念
早期药学教育多以上“学徒制”培施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前,医院药剂科主要由医院其他非专业人员组成。直到1996年,我国逐步实施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制度,才涉及药学基础、专业、综合知识、药学技能、药学管理法规四大模块[4]。到目前为止,我国医学院药学学科建设经历了三次重大改革,从最早的药剂师系统理论培训到执业药师准入考试改革,最后到现代医疗改革的深入发展,对药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高校药学专业教育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现象;虽然大多数药学毕业生理论知识基础扎实,但实践能力普遍较差。因此,政府职能部门对一些地方药学高职院校采取了加强毕业后教育的措施。自2017年起,四川省药学院校以上学生毕业后必须参加一年的标准化培训,主要培养学生毕业后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此外,浙江省部分高校采用“医—教—研”协调药学人才培养模式,将药学专业融入行业,构建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政产医教研”在一定程度上,协定程度上弥补了当前药学专业的弊端,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植入创新理念,建立适合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医学院校药学专业人员主要面向医疗、卫生、药品生产与研发、社会药房等机构。这就决定了药学人才的培养必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岗位胜任能力”的“双能力”型人才,制定与“生物-工程-社会”适合医学模式发展的培养模式。药学课程的设置直接影响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根据工作岗位、工作性质和职业需要,药学专业人员的岗位能力需要重点研究。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药学专业的课程多为“化学—药学”知识体系以科研为主,忽视了实践教学。根据药学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药学课程应坚持“重基础-强技能-重实践-强素质”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和培训计划,改革课程体系。例如,为了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质,首先要以此为基础“学以致用”为基本出发点,设置更实用的课程;其次,要改变传统“化学—药学”根据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需要,调整医学、药学等相关课程的比例。因此,地方高校应结合地方特色,开设实用、前瞻性的相关专业课程,改革实践现有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和课程体系,建立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药学课程体系。
3.采用“双师型”教师结构模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在药学专业人才培养中,高水平“双师型”教师是保证学生素质、快速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前提;它关系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败和教学质量[9]。首先,学校要采取措施“请进来,走出去”借助药企、药检、医院等部门,丰富和拓宽教师的知识面,提高教师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并将其应用到教学中。例如,学校可以每年定期派一些教师到国家、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制药企业进行临时培训,不仅为监督工作做出了贡献;同时,学习一线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师队伍。其次,学校还可以聘请药学专家和技术骨干作为专业课程的兼职教师,通过公开招聘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大力培养“双师型”骨干教师,优化和丰富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和调动积极性、主观主动性和创造力,更好地促进药学复合创新人才的培养。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药学专业水平的扩大,生物医学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10];社会对复合创新药学人才的需求也很大。药学人才的培养不仅包括药学专业知识和理论体系的学习,还包括当前社会药学的发展前景。根据国家《“十三五”深化医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和药学专业人才短缺的现状,必须优化结构,统筹协调,注重创新,强化工程特色“质量为核心,创新驱动”根据实用、优化、科学、发展的原则,制定强化社会需求和职业驱动的药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11]。培养社会责任感强、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强、就业质量高的药学专业人才[12]。因此,药学人才的培养必须是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转变为“政产医教研”五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传统的五位一体培养模式;“化学—药学”课程体系改为以“实践和岗位需求”实用前瞻性课程体系为主体;此外,稳定优秀的课程体系“双师型”教师培养复合型创新型药学人才也至关重要。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可以有机整合学校和学院资源,建立“校-企”实习培训基地;加强与制药企业、药店、科研院所、医院、药检所的联系与合作;搭建长期稳定的校外产学研实践平台;丰富校内实践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让学生逐渐从“理论型-实践型”,从“模仿型-创新型”,从“单一型-复合型”发展,达到最佳的培养模式[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