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论文
住院医师标准化培训临床轮换时间
时间:2023-01-26 23:37 所属分类:医学论文 点击次数:
中国七年制办学成果及问题及问题
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试行七年制医学教育,实行“七年一贯、硕士一体化、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模式[1]。这种集中优势资源的重点培养模式,使七年制毕业生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比五年制毕业生具有更强的优势[2]。七年制医学教育是具有研究生教育性质的长期本科教育,国内培养模式为“5”+2”和“4+3”分段培养模式为主。+2”本科课程模式与普通5年制培训过程一致,但硕士课程比专业学位研究生少一年,导致临床实践时间少,科研水平低。+3”模式的本科课程减少了一年,缩短了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的问题,偏离了七年制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3]。
二我国“5+3”综合研究现状
2015年以来,原七年制高校在积极借鉴国际医学教育标准、总结七年制经验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各高校临床医学“5”+3”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南京医科大学进一步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法,建立独特的“三模块”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课程体系[4];哈尔滨医科大学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研究课程设置,建立公共基础、人文社会、卫生、生物医学、临床医学、实践技能、拓展课程等七个课程组[5]。对生物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进行横向整合和模块整合,建立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培训体系;首都医科大学将所有硕士课程纳入综合培训阶段,为学生进入后期硕士学位和住院医师标准化培训阶段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临床能力培训和科学研究[6]。
三“5+3”综合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不能充分反映长学制医学教育的优势
长学制医学教育生属于优质生源,但目前“5”+3.从课程设置、师资配套到就业后的社会认可、学生个人价值的实现等方面,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没有体现出长学制教育的优势。
(2)课程设置整合不足,“5+3”一体化核心要求不够体现
“5+3.综合人才培养模式应在课程设置上有新的思维和质的突破,重组基础和临床知识体系,整合基础课程、临床课程和人文课程;大一引入临床导论课程,建立“临床导师”制度。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早期接触临床,逐步完成本科到硕士的过渡;本科和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必须体现层次性和有效性。
(3)临床实践训练安排重复,科研训练不足
根据国家要求,住院医师标准化培训的临床轮换时间为33个月,部分内容与第五年临床实习内容重复,也导致硕士课程学习时间和导师指导时间、科研时间不足。这需要整体设计两部分,减少重复,补充不足。
(4)多部门管理缺乏整体规划,需要加强质量评价
“5+3、“5”归口学校教务部门管理,“3”阶段由研究生部门管理,住院医师标准化培训由培训基地管理。多部门干预导致职责不明确,工作联系不紧密。建立更科学、更高效的管理机制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