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论文
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
时间:2023-01-26 23:37 所属分类:医学论文 点击次数:
对“5+3”综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思考
(1)创新培训模式
定位“医学教育协作、能力导向、整合、转型”,以本科入学为起点,以硕士毕业为目标,实现本科教育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有机联系,医学教育与住院医师标准化培训“5”无缝衔接+3”综合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二)合理构建课程体系
以医学生岗位能力为导向,按照“学科知识整合、基础临床整合、本科研究生课程合理开放、二级轮换安排有效衔接”的原则,构建器官系统整合课程、医学人文整合课程、公共卫生整合课程、医学科研整合课程、临床技能整合课程五大综合课程群体,强调人文精神培养融入专业教育,促进本科阶段注入医学科研要求,为研究生培训和住院医师标准化培训奠定坚实基础。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
“5+3”综合人才培养模式应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增加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倡导互动、启发、探索、参与教学,加强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临床、科学与人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沟通、信息管理、团队精神、临床思维和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临床医生。
(四)加强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
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是临床医生的核心能力。设立“临床导师”,早期接触临床实践;利用模拟教学对学生进行临床操作技能的初步培训;合理使用标准化患者进行临床实践阶段培训,收集病史,体检,增强学生实践机会;设立“临床技能培训周”;技能中心设置“开放日”;临床实践阶段设置“自主选科实习”。建立早期接触临床、临床技能培训、实习轮换、住院医师标准化培训的临床能力培训体系。
(5)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5+3.综合人才培养模式应贯穿各教学阶段的科研素质和能力培养,注重全过程科研能力的培养。设立“基础导师”,开设科研课程,实施各类大学生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基础教学阶段,鼓励学生早期进入实验室,申请各类科研项目,培养学生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在临床教学阶段,将科研的基本技术和方法与临床实践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方法和能力。
(6)优化管理制度
成立“5+3、医学人才培养领导小组负责“5”医学人才培养领导小组+3.医学人才培养要统筹设计,统筹安排培养过程,统一制定同质化要求,实现“八年一贯、一体化培养、统筹管理”的管理机制。本着“优生优育、医教协调”的原则,探索“5”+3”一体化专业实行双段双导师制度,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科研能力和临床能力培训中的作用,促进医学生的成长。探索学位管理机制的改革,建立出口分类培训和分流机制。目前,“5”+3”综合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困惑仍值得高校进一步思考和研究。苏州大学将以“医学教育协调、硕士整合、能力导向、转型”为改革理念,推进医学教育协调,强调综合培训,努力构建高水平医学人才培训的新模式,探索现代著名医生成功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