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论文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是前沿的静脉治疗技术
时间:2023-03-19 23:17 所属分类:医学论文 点击次数:
1.数据及其方法
1.1临床资料
以老年人为主,多需长期输液治疗。2009年4月,2009年4月~2010年11月,输液港植入适应症患者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79-91岁,平均年龄:85岁;包括2例膀胱癌、5例脑梗死、3例COPD、5例帕金森氏综合征和反复肺部感染。
1.2方法
我院使用美国巴德公司(BCR)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经患者及家属签字同意后,由专业心血管医生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进行。患者术前有三种常规检查:胸部透视、凝血时间和血常规。通过X线透视引导经皮右锁骨下静脉穿刺,通过导线或导管鞘引入导管(BARD公司制造的BARD2PORT导管,4.0F)。具体操作:①患者采取仰卧位,肩垫枕并头低位约15位~30°、头部偏向对侧;②穿刺点位于锁骨中外1/3的交界处,锁骨下缘1/3~1.5cm处;③常规手术局部麻醉、铺巾、消毒;④对刺右锁骨下静脉进行微创穿刺试穿,操作顺利完成后,由导丝引导静脉留置导管;⑤穿刺点下长约2.5~3.0cm切口,将皮下组织分离,呈囊状;⑥通过使用隧道针,通过穿刺点将导管尾端放入袋内;⑦在X线引导的帮助下,将导管头端放置在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上方1~2cm左右,尾端与药盒相连;⑧注入肝素生理盐水,将药盒放入袋内,无渗漏,仔细缝合皮肤切口,留置引流条。
1.3术后常规治疗
术后按常规接受抗感染治疗约33次~5d。术后换药在1-2d以内,10-14d后可拆线。
2结果
这组15例手术植入非常成功,并行术后放射检查发现导管位置和行走良好。在对患者及其家属的精心健康教育和人性化管理和维护下,2例转科,13例仍在本病房使用,15例皮下出血,1例败血症,3例抽搐困难,1例夹闭综合征,2例静脉港更换取出,对症治疗后其余病例恢复正常。
3护理
3.1术前护理
3.1.1心理护理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是目前比较前沿的静脉治疗技术。患者及其家属对其了解不够,因为需要将机械装置长时间埋入体内,接受治疗的患者会有一定的恐惧心理,主要是因为害怕手术引起的疼痛。护士要做好健康教育和讲解工作,耐心讲解埋设输液港的目的、位置和操作流程,提前告知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相应的预防措施,达到消除患者紧张的目的。
3.1.2术前准备
本组患者具有老年、体弱、多病等特点。因此,植入前应对患者的心肺功能进行评估,改进检查,并进行ECG、X胸片检查,检测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时间,评估右锁骨下窝的手术配合程度和皮下组织厚度,检查右上肢偏瘫患者的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了解右锁骨下静脉的血管情况。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皮肤测试和皮肤准备,以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3.2术中护理
植入过程中,护士应陪同患者,做好安慰工作。引导患者配合外科医生穿刺,避免突然说话、剧烈咳嗽或上肢活动,防止对穿刺定位手术安全产生负面影响。同时,密切观察患者基本生命体征的变化,询问患者是否有心悸、胸闷、疼痛等不适症状。植入后,再次进行DSA检查,以确认导管的确切位置。
3.3植入后对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3.3.1出血
注意观察患者植入部位是否有渗出、出血、感染、肿胀和疼痛。每1-2天更换一次药物,并根据医生的建议给予合理的抗感染药物,以防止感染。指导患者保持手术周围皮肤干燥清洁,擦洗时不要用力,避免摩擦,防止局部皮肤损伤,不要用力撞击植入部位,避免手术上肢剧烈外展。输液港可在手术后24小时使用。本组1例患者出现皮下血肿,与患者躁动、皮下脂肪过少、药盒埋置位置不当有关。取出药盒后,重新埋置后会好转。
3.3.2感染
一些免疫功能差、基础疾病合并、激素治疗时间长的患者,应在病情好转后适当时间进行手术,术后定期监测各种感染指标[2]。这个小组有一个败血症和拔管。血液培养和导管培养均表明:肺炎克雷伯菌。
3.3.(3)导管夹闭综合征(“Pinch-off”现象)
这种现象是由于导管通过第一肋骨和锁骨之间狭窄的间隙进入锁骨下静脉,由第一肋骨和锁骨挤压引起的狭窄或夹紧,在一定程度上对输液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导致管道损伤或断裂。[3]临床表现:患者胸肩关节内收时输液不畅,但外展时输液畅通。这个小组发生了一起案件。
3.3.4回抽血困难
穿刺过程中,由于导管末端位置不当,血管内膜损伤较大,导管末端产生纤维活瓣结构,阻碍内开,静脉可注射或滴注液体,无法提取回血。这个小组里有三个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