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关中分区干部教育经验
时间:2024-09-26 23:32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关中分区干部教育经验
(1)弘扬艰苦朴素、自力更生的精神
在艰苦的战争年代,物质资源匮乏,学校资金严重不足,敌人被封锁、包围和驱逐,教学物质条件十分困难。当时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大学上课没有铅笔,用木炭和白粘土做;没有笔墨纸,用桦树皮订书,甚至用沙盘练字答卷;没有教材,用理解、记忆和笔记学习;没有老师,在树下上课;没有宿舍,住牛舍;没有桌椅,大腿当桌子;没有钟表,烧香记时;晚上没有油点灯,上音乐课;没有鞋穿,编草鞋;食物紧张,吃黄米面条和锅巴。学校到处都要自己开荒种地,摇摇晃晃。“紧张的学习和艰苦的生活培养了全体师生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作风;团结平等的革命精神。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大学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5]面对国民党的压力和危险环境,抗日荣誉军人学校残疾人身体残疾,以昂贵的革命精神克服困难,自食其力,亲自经营工厂、纺织、织布、缝衣服、棉袜和药品。轻伤士兵和荣誉学校的员工开垦土地,磨豆腐、养殖、养鸡,提供自我服务,解决生活中的各种痛苦,改善学生生活,减轻人民负担,支持前线。
(二)干部教育与革命形势相结合
教育政策的创新着眼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实施抗日战争教育,使教育服务于抗日战争。1938年4月11日,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国防教育第一次代表大会上表示:“我们要全力以赴应对抗日战争,用教育支持抗日战争。目前,抗日战争规定了一切,我们的教育也听取了抗日战争的指示,这就是所谓的抗日战争教育。抗日战争教育不是被迫的,而是自发的。它依靠群众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教育干部的积极性。此外,教育工作者需要与教育工作者密切相关。”[6]鲁迅在课程设置上与革命方式充分衔接。比如政治课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南》为教材,讲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常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论新阶段》、《论持久战》等。军事课讲授平原游击战术和山地游击战术。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抗日战争的形式和任务以及一些普通的军事知识。
(3)招生范围广
鲁迅师范大学在关中分区正处于西安事变和平谈判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本形成。关中分区毗邻国民党统治区。为了满足当时战争形式的需要,招生时会接受来自地区的学生。此外,陕北公立学校的学生也来自全国各地,包括国民党党员、无党派人士、海外华人、进步青年等。他们大多18-45岁。学校倡导“忠诚团结、紧张活泼”。全校师生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克服苦难、溶解政治、文化、军事、生活。
(4)教学方法灵活
关中分区处于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各学校结合实际情况灵活教学。比如边区第二师范学校在初期,为了适应紧急战争中的教学,教学单位根据学生文化程度的差异编制为师范队、预备队、女队和特殊班。中期环境比较稳定,改为编级,包括师范二、三、四班和预备班。后续还是有师范六、七、八班。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学科和教材内容。由于文化程度和班级、学期的不同,存在着广度和深度的差异。在教学方法上,根据求真务实的原则,除了课堂教学外,还选择学生自学和集体讨论的方法,注重社会实践,开展社会调查和活动。毕业前,组织学生在附属小学实习。在教学时间上,学生的学习不会受到过度迁校和杂勤劳动的影响,保证教学时间,注重不断完善教学管理等环节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关中分区干部教育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的发展过程,采用了干部教育与战备、劳动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办学方式,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对我国当前干部教育也起到了重要的启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