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关中分区干部教育发展

时间:2024-09-26 23:33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关中分区干部教育发展
 
由于关中分区的特殊位置,抗日战争初期相对平静,为干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干部学校的发展最为繁荣,各有特色,具体表现为鲁迅师范学院、陕北公学旬邑分校、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学校、抗日荣誉军事学校四所革命干部学校的建立和发展。
 
(1)抗日战争教育的先锋―鲁迅师范学院
 
1937年1月13日,毛泽东带领中共中央机关落户延安。为了培养革命干部,改变陕北文化落后,徐特立请示中央政府在江西中央苏区建立一所“列宁师范学校”。30日,毛泽东指示以“鲁迅师范学校”的名义建立学校,纪念中国文化旗手鲁迅,团结更多人抗日。2月29日,鲁迅师范学院在延安成立。1938年,日本侵略者占领了黄河东岸的重要渡口,集中力量炮击西岸陕甘宁边区的黄河防线。此时,鲁迅师范学校被迫迁入关中分区新正县马家堡。共有10多名教师和130多名学生。学生分为师范班和预备班三个班,学制不确定。鲁迅师范学院迁入马家堡后,课程结合文化课和军事训练,主要招收陕甘宁边区学生和朋友区(国民党统治区)学生,共招收5个班500多名学生。
 
鲁迅师范学院是在抗日战争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所有的工作都应该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鲁迅师范学院按照这个政治方向办学。比如在教学科目和教材内容上,基本适应了抗日战争的需要。为了满足临时战争的需要,在学制上采取了灵活的做法,学生的入学资格不受严格控制。“除了学习组织,每个班的学生都是按照班、排、连的军事编制和组织,军事和体育课程都是按照军事组织进行的。所有的师生都过着军事共产主义的生活。”【3】鲁迅师范学院成立至撤销共两年半。“期间,1093名学生毕业分配,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师资队伍,为陕甘宁边区文化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说:“鲁迅师范学院毕业的青年教师构成了今天边区教育工作的精锐部队,是我们边区教育最珍贵的资产。”鲁迅师范学院不愧为抗日战争取国防教育的典范。
 
(2)爱国青年的集中地―陕北公学旬邑分校
 
1937年8月,陕北公立学校在延安成立,大部分学生来自沦陷区的爱国青年。随着抗日战争方式的发展和国民党反动派反共行为的升级,陕北公立学校的青年越来越多,对抗日战争革命知识干部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延安的生活必需品也越来越紧张。1938年4月底,中共中央书记处、中共中央组织部相继召开会议,研究决定在关中分区设立陕北公立学校校区,扩大革命干部培养,克服困难。
 
陕北公学旬邑分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行政、民运、文化方面的高级干部,培养研究部的专业学者。学制是一年。附属培训班培养两名外国学生,学制四个月。大学课程为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运动史、哲学、科学社会主义、三民主义、中国革命基本问题、世界政治、战区政治工作等。培训课程包括中国问题、人文科学概念、三民主义、游击战争与政治工作、人民运动等。研究部旨在招收具有相同学术能力的大学毕业生和外国学生和研究人员,然后因客观因素而搁浅。1939年5月底旬邑事件发生后,中共中央命令陕北公学北进延安,与延安鲁迅艺术师范学校、延安工人学校、安吴青训班、华北联合大会结束了其在关中分区一年的办学历史。在过去的四年里,陕北公立学校组建了58个团队,培训了1.1万多名学生,培养了6000多名抗日战争干部,吸收了3000多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分布在全国各地。一年来,陕北公立学校共组建31支队伍,直接分裂第一、第二校区,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量革命干部和教师,为推进中国革命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3)中等教育的发展―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
 
为适应陕甘宁边区文化教育发展要求,处理师资短缺问题,反击国民党顽固派,1939年9月,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决定在关中分区开设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学校(以下简称“二师”),以“培养地方文化教育干部和小学教师”为办学理念。1939年10月,二师开始筹备。中共关中分委书记习仲勋领导成立了二师筹备小组,讨论二师继承鲁迅师范生产及其精神,以“白手起家,努力办学”为办学方针,位于马家堡“鲁师原址”。1940年2月底,第二师准备小组决定中共关中分委书记习仲勋担任校长,设立校务、生活指导、事物三个地方,开设学校党支部和学生会;对拟录取的新生进行测试和分级,根据目前的文化程度设置示范队和预备队,根据军事组织设置一个大队;根据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师范学院章程,课程设置了国文、政治、算术、历史、地理、自然、人文科学、教学方法、艺术、音乐,并根据战争环境增加了军事课程和课外报告。由于国民党顽固派对关中分区的封锁和不断摩擦,二师在频繁搬迁、转移中,全体师生以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战斗精神打败了危险的战争环境和生活中的困难和障碍,坚持“敌来我走,敌走我办,边走边办”的原则,优秀地完成了教育厅规定的教学任务,为革命和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干部,在党的教育史上谱写了辉煌的一页。
 
(四)伤残军人再教育―抗日荣誉军人学校
 
抗日荣誉军事学校(以下简称“荣誉学校”)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创办的残疾军事学习疗养学校。它始建于泾阳县安吴堡,原名“红军荣誉军事残疾医院第五医院”。后来,由于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战争,积极反对共产党,进入关中分区新正县丘坡头区坪坊,根据上级指示,改为八路军抗日荣誉军事学校。这所光荣的革命学校恢复了数万名残疾荣誉士兵的身体,重生了。在这里,他们提高了文化水平,学会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能力,再次走上了革命建设的战场。许多同志后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各条战线的领导骨干,为中国人民的革命建设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关中分区鲁迅师范学院、陕北公学旬邑分校、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学校、抗日荣誉军人学校四所革命干部学校的成立和发展,为关中分区、陕甘宁边区和全中国培养了大量革命干部和优秀教师,有效提高了关中分区人民知识文化和中共革命干部的政治建设能力,为巩固革命根据地、发展生产力、争取民族独立和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