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环境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时间:2024-01-28 23:53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1 引言
1975年,《贝尔格莱德宪章》将环境教育的目的规定为关心和发展环境及其相关问题。同时,为了解决当前问题,防止未来新问题的发生,培养个人和集体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态度和实践能力。此外,还规定了六个环境教育的具体目标,即关心整个环境极其相关的问题,形成其感性;培养对整个环境及其相关问题和人类环境的重大责任和使命的基本理解;培养对社会价值和环境的强烈感知,以及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改善的意愿;形成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从生态、政治、经济、社会、审美等角度评价环境条件和教育计划,加深对环境问题责任和事态紧迫性的认识。这六个环境教育目标:关怀、知识、态度、技能、评价能力和参与,可以说是环境教育的基本框架。
日本环境教育指导材料还指出,环境教育的目标是关注环境和环境问题,掌握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基于对人与人之间环境关系的全面理解和理解,形成对环境负责的行为和积极的态度,同时从保护环境的角度重新认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作为人应有的生活方式。与贝尔格莱德宪章中提出的环境教育的具体目标相比,这表明日本环境教育的目标是关注、知识、态度、技能和行为
2 环境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日本环境教育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与环境教育直接相关的内容和与环境教育似乎没有直接关系的内容,但如果我们从环境教育的角度来理解和使用,我们仍然可以获得良好的环境教育效果。环境教育指导材料特别强调后者。这表明,现有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应尽可能充分发挥和有效利用,环境教育的立场。
日本环境教育学者提出了环境教育和教科书开发的观点,并列出了一种环境教育模式。这种环境教育模式认为,环境教育的内容范围大致可以分为自然环境、能源、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地球环境等。这些内容教科书,有三个重要的观点,一是积极开发自己的环境教育教科书,二是设置核心教科书,三是配合学年发展阶段,为了配合学年发展教科书,首先必须有经验学习、探索学习、保护学习和解决学习问题的概念。
环境教育的基础是体验学习模式,然后进入探索学习模式和保护学习模式,这些学习大多融入学习的各个领域,最后进入问题解决学习模式,是整个学习阶段,儿童将通过思考和判断解决发现的问题,是以实践行动为中心的阶段。
从本质上讲,环境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与社会经济、科技、科学、生活环境等方面密切相关。因此,在学校教育中,环境教育应通过各种教学科目进行。因此,环境教育不是特定教学科目的问题,而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共同课题,应融入学校的所有教育活动。因此,教师应就环境教育和环境教育达成共识,相互合作,实现环境教育的目的。这不仅是日本的环境教育方式,也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共同采用的环境教育形式。
3 环境教育的阶段性和条件
环境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样,必须适应学生发展阶段的教材选择和指导。日本的做法是,对于小学低年级来说,环境教育中心是给孩子更多接触自然、亲身体验自然事物和现象的地方,让学生在体验自然的过程中了解保护自然的道理。对于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生来说,环境教育的重点是让他们直接面对与环境相关的事物和现象,从而形成对环境的具体认识,引导他们培养把握事物与现象之间的联系以及因果关系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高中生来说,要掌握对环境问题的综合思考和判断,以及做出合理选择和决定意志的能力,培养他们主动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能力和态度。
解决环境问题、保护和改善环境是人们生活中任何人都不能避免的问题。因此,环境教育的条件不仅是指所有人,而且是指每个人从孩子到老年人都应该关心和理解环境及其与人的关系。也就是说,环境教育应该是终身教育的基础,特别是对于下个世纪的孩子和学生来说,让他们参与、关心和理解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自然体验和生活体验是非常重要的。随着学生的发展,在对环境有丰富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以及积极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态度和实际行动能力。也就是说,环境教育应该是终身教育的一部分。
4 关于环境教育的目标
由于环境教育是结合学校各学科和综合活动进行的,环境教育的目标必须与各学科和综合活动的教学目标相一致。就能力和态度目标而言,任何学科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环境教育培养能力的具体内容是问题解决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沟通能力和环境评价能力。环境教育培养态度的具体内容是对自然和社会事物和现象的关心、意愿和态度、主体思维、社会态度、对他人的信仰和宽容态度。
此外,环境教育指导材料还强调,环境教育不仅要在学校教育中进行,还要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进行。特别是在环境教育指导材料实例中,详细阐述了与科目内容相关的环境教育、与环境教育相关的教材、教具的有效利用、体验活动的环境教育、与家庭和地区相结合的环境教育、学校整体活动的相互配合等问题。不难看出,这套材料的出版和发行将对促进日本小学环境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而重要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