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文艺论文

传统节日活动的传承

时间:2024-04-13 22:22 所属分类:文艺论文 点击次数:

1、传统节日活动的传承
 
民族传统节日是民族传统历史文化长期积累的媒介,是民族独特文化的表达方式,也是传统文化的集中表演。作为京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京族民歌在民族传统节日中得到了充分的呈现和传承。
 
北京有许多传统节日,如哈尔滨节、中原节、春节、清明节等,其中“哈尔滨节”是北京最重要、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北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北京民族文学社会传承中最集中的表演场所,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京族村庄中,由于京族迁往中国的日期不同,举办日期也不同。万尾岛和巫头岛在农历六月初十(2015年巫头哈节8月初一),山心岛在农历八月初十,红坎村在农历正月十五,各地都有专门用于哈节活动的建筑――哈亭,举办时间一般为三到五天,整个节日过程分为“迎神”――祭神――入戏听哈――“送神”四个部分。在“入戏听哈”的环节中,“哈妹”要在哈亭唱祭祖娱神之歌――“哈歌”,又称“唱哈词”。“哈梅”唱的“唱哈字”主要有以下知识:(1)民族宗教的目的是借助神明对民族进行道德规范教育;(2)京族各种故事传说(民间叙事诗),如《琴仙》、《宋珍陈菊花》等。(3)汉族古诗,主要是叙事诗和抒情诗,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念奴娇娇》苏轼《念奴娇娇》赤壁怀古等都翻译成京语,用京曲演唱;(4)哲理诗和抒情诗;(5)情歌。除了哈梅在哈亭唱哈外,京族男女还在哈亭外自由演唱京族民间歌曲,包括京族时政歌曲、制作歌曲、情歌、儿歌等。无论是唱歌场所、旋律、歌词内容,还是对歌手和歌手的要求,这些都是相对自由和随意的,主要反映了北京人的现实生产和现实,也是当地人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可见,通过举办“哈节”,京族民歌得到了有效的传承,进一步弘扬了京族传统文化。
 
二、社区研究机构倡导的继承
 
在民族文化传承的社会教育传承方式中,社区科研机构倡导的传承更加直接和有目的,是探索、梳理和研究民族文化的新力量,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和方法的基地。在走访中,我们发现京族民间建立了一些科研机构,自发地对民族文化和语言进行培训和传承,有效地继承了京族民歌,如“京族文化传承研究所”。在苏维芳老人的带领下,京族字喃文化传承研究所以“喃喃”为切入点,不仅收集、整理、出版了《京族字喃史歌集》、《京族哈节与文献汇编》、京族哈节《京族哈节》、京族史歌《京族史歌》、京族哈节唱词《京族哈节唱词》、《京族传统叙事集》、《京族低语字典》等涉及京族民歌的书籍以文字的形式保存和传承了这一传统文化,固体储存了京族民歌,为京族民歌的传承提供了参考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开设各种培训班,培养了一大批京族民间人才,为京族民歌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人才资源,极大地促进了京族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现代媒体传承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打破了封闭的民族教育继承机制。电视、网络、报纸等大众媒体在民族文化继承中的不和谐和不足,已成为社会教育继承的新力量。“教育是教师传播有利于其生存和发展的有用信息;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信息传播的过程。大众媒体的媒体属性和功能,以及信息社会的受众特征,促使大众媒体不可避免地成为当代教育体系中一个特殊的‘教育者’。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必要性,也是大众传播实践中传播主体的必要角色认知。”[5]我们每个人都是大众媒体的“教师”。
 
媒体对京族民间文学的宣传是一种新趋势,体现在宣传网站的建设上。比如“防城港新闻网”[6]专门设立了“文化”栏目,每年哈节前后都要对哈节进行全面的宣传和报道;王静执导的电视剧《金滩命中注定》[7]于2000年在内地上映。这部电视剧由当地京族文人莫振芳和苏虎棠编剧,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京岛的故事。例如,京族民歌《今生命中注定要在京岛》在剧中多次播出:“风吹,波浪摇曳,月光洒在青石礁上。海风吹走了你的梦想,浪花打破了你的爱情桥。自古以来,大马蹄蟹就是最相爱的,就像北京家庭的长歌一样。它一生都在旅行数千英里,它一生都在徘徊。无论波涛汹涌,歌声都不断充满爱。今生命中注定要在北京岛。”
 
由此可见,以新媒体传承京族民歌的方式逐渐得到公众的认可,京族民歌以全新的态度进入公众视野。
 
四、结语
 
“承担民族文化传承的历史责任是教育问题中应有的意义。”[8]继承民族民间文化的过程也是教育发展的过程。京族民歌的许多教育传承方式有效地促进了京族民歌乃至京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为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