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劳动教育应适应“劳动”时代的变化

时间:2023-12-16 02:05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劳动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实践能力和努力工作的意志素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劳动教育在大多数中小学中的关注还远远不够,即使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在中小学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有进一步衰落的趋势。[1]原因包括对劳动教育的作用认识不足、劳动教育在应试教育体系下的挤压和边缘化、父母因过度溺爱孩子而无法提供良好的家庭劳动教育环境等。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表明传统劳动教育本身存在不足,其教育理念、目标、内容、形式未能很好地适应时代的快速发展和变化,响应真正的教育需求,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经常遭遇冷遇。
 
劳动教育应该被赋予新时代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改革。其视野应定位为儿童的生活成长,其内容应超越基本的生产劳动技能和劳动意志质量,其设计应进一步系统、科学、标准化,帮助学生为终身工作和生活做好准备。具体来说,劳动教育的新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讨论。
 
劳动教育应适应“劳动”时代的变化
 
过去,学术界对劳动教育的讨论往往是从“教劳结合”的角度出发,将劳动等同于生产劳动。在教育实践中,劳动教育往往被视为解决学生动手能力差、不热爱劳动等问题的手段。但这实际上是对劳动教育的理解过于狭隘,在实践中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后果。首先,劳动教育的实施主体并不明确。学校加强劳动教育责任感不强,家庭没有明确的劳动教育理念,社区可以发挥有限的作用,不应成为劳动教育的实施主体;其次,劳动教育的内容过于机械化和单一,不能课程化、系统化、科学化、标准化。这使得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难以保证,教育内容过于随意,实施效果无法控制,难以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或联动;第三,目标简单、内容机械的劳动教育不能吸引学生和家长的兴趣,增强其参与的主动性。
 
然而,更致命的缺陷是,这种劳动与学生未来现实生活中的劳动脱节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传统观念中,生产劳动已经难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劳动需求。早在20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报告了《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提到:“根据技术进步的速度,许多人在一生的工作过程中会有几种不同的职业或经常改变工作地点。然而,教育很少能帮助人们适应这种变化,所以“在中学阶段,我们应该进行一般的综合技术教育――这种教育可以保证职业的流动性,并将其引向终身教育。[2]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加快了劳动分工和转型的速度,劳动变得更加专业、精细和多样化,同时也有更快的更新和淘汰率。相应地,人们在生活中改变职业的机会越来越大。这很容易导致学生在早期劳动教育中对劳动技能的理解和学习,这与他们成年后的真正工作需求非常不同,从而极大地损害了劳动教育的意义。
 
随着21世纪无人生产模式的快速发展,人类劳动本身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直接被间接劳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所取代,重复性逐渐被创造性劳动所取代,将人类劳动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3]劳动教育应能及时应对这些历史性变化。特别是通过劳动教育来减少,而不是维持甚至加剧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的分离,是劳动教育面临的紧迫使命。然而,这并不是通过盲目引导和引导学生参与各种体力劳动、家务劳动来实现的,而是应该建立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桥梁,在劳动教育中考虑两者,实现更有效的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掌握两种劳动之间的差异和联系。过分强调劳动教育中的“生产劳动”属性,不仅容易误解未来“劳动”的性质,而且加强劳动与休闲的对立。对个人来说,劳动是通往自由和个人解放的方式,也是通往更好生活的方式。它与休闲不相反。正如杜威所说,“如果我们有一种教育部门训练人们胜任有益的工作,另一种教育是专门为了让人们享受他们所有的闲暇,这将导致社会的阶级差异。”需要注意的是,教育只是为了培养人们的工作技能,这实际上是一个错误的概念;同时,注意利用和享受休闲,然后教育目的开始。”[4]
 
因此,当我们反思劳动教育的新内涵时,首先要做的是对“劳动”有更广泛、更时代的理解。对“劳动”内涵的解释决定了学生所需要的劳动质量,也直接决定了劳动教育的内涵。劳动是一个创造价值的过程,包括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它结合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贯穿于人类生活的始终,形式多样,变化迅速。劳动教育应根据未来的劳动特点,为每个学生未来的价值创造提供充分的学习和锻炼机会。劳动教育应注重基本和共同的劳动内容,注重核心技能的培养和学习和劳动能力的提高,注重职业精神和伦理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劳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