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晚清军事教育变革的特点
时间:2024-02-05 21:14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晚清军事教育变革的特点
回顾清末军事教育改革的过程,不难发现,军事教育改革经历了缓慢发展到快速发展的过程,特别是清末最后十年,是军事教育改革最快、最有效的时期。一般来说,清末军事教育改革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点上。
(一)“师夷长技”
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魏元就提出了“向外国人学习”,这很快成为外国人指导实践的一个重要思想。曾国藩等人认为,西方的优势在于先进的武器,先进的武器在于工业的发展。因此,建立工厂和培养人才是关键。在洋务派陆海军学校的建立中,学习西方技能是主要的,即现代化的武器水平。在新政策时期,无论是统一的陆军教学体系,还是新军的培训,学习西方的不仅是武器水平,而且是系统水平的现代化。在现代中国,“西学东渐”是中国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向外国人学习”是这一特征在军事层面的具体体现。随着清政府与外界接触的加深,缺点也越来越明显。因此,学习内容从技术到系统层层深入。
(二)“中体西用”
与向西方学习同步,清政府及其主要官员维护了自己的封建文化价值观。早在洋务运动时期,曾国藩就提出要“以义为本”、“以立志为本”。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的“制艺之学”,必须同时“以孝经”、“小学”为课、《五经》、《国朝律例》等书籍。1898年,洋务派后期领导人张之洞发表了《劝学》。中学内容总结为经典、历史、子学、集合,特别强调“明纲”,认为三纲五常是中学的基础,西学总结为西史、西艺、西政三部分,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袁世凯在清末军事教育改革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他命令各营设随营学校或讲堂,定期对士兵进行“圣玉广训”、“忠孝经”、“军事精神”等教育。在军事教育中,他们始终把封建伦理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禁止传播进步思想理论,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此外,我们还应该看到,晚清军事教育改革从一开始就是清政府面临内外压力,试图维护其统治的措施。在学习内容上,从最初的器物学习到后期的制度学习,都是这种被动反应的表现,是清政府的被动适应和调整。同时,在具体的学习对象中,也有一个调整的过程。例如,在军队方面,从1870年开始―1894年,学习德国枪支和训练是其教育改革的重点,而甲午战争,尤其是日俄战争后,“以日为师”是其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晚清军事教育改革从维护清政府统治的目的出发,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原则,奉行“师夷长技,自强不息”的方针,创新了晚清军事教育。晚清军事教育改革并没有挽救清政府的衰落,其军官甚至成为推动革命的主要力量。然而,晚清军事教育的改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奠定了中国军事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格局,形成了现代军事教育的源泉。现代军事教育时期的许多教育形式和做法,对后来的军事教育起到了引导和示范作用,许多做法至今仍在使用。同时,它还培养了大量的军事人才,对民国时期的中国军事和政局产生了重要影响。晚清军事教育培养的一些军官后来成为军阀,导致了内战。一些人甚至投靠日本成为汉奸,给国家、民族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回顾晚清军事教育改革的历程,对指导我们今天的国防教育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首先,国防建设必须以受过系统先进军事教育的人才为基础。在中国历史上,军官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武术和战场来发现人才。在现代,这种形式已经完全落后了。新学校在清末建立,特别是在清末十年系统军事教育体系建设中,培养的学生已成为中国打败侵略者的重要军事人才。如今,系统教育人才对国防建设更为重要,加强国防建设,人才始终是基础。
其次,军事教育必须符合国情和现实,不能盲目扩大。清末十年,全国建立了近30所军事小学和4所中学,培养了1万多名学生。当时,全国军队总数为60万人,新军只有其中一半。清末广西著名的“蔡驱风暴”与军校毕业生无法安排有关。军事人才过剩,以军事成就著称的人太多,必然会对社会稳定产生影响。因此,根据我国军队的规模和需要,合理建立军事院校,招收学生,已成为军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化、木、贝的军事中,军官的培养来源日益多样化。专门的军官学校不再是军事人才来源的唯一要素,注重国防现代化,全方位、多渠道培养军事人才。目前,地方高校国防生的培养已成为军官的重要来源,这也是军事教育现代化的特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