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在课堂建设中培养学生主体性的途径分析
时间:2024-09-21 00:01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在课堂建设中培养学生主体性的途径分析
(1)通过班级制度建设,促进、引导和规范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力
严格、规范、科学、合理的班级规则是促进班级建设和学生个人发展的制度保障。而且,它与学生的主体发展并不绝对相反,强调在班级建设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不能理解为让学生自我发展。首先,受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大学生在自我教育过程中缺乏意识、自主性和主动性,需要外力的作用来促进和引导。其次,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和自我意识。同时,一方面,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大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在中学学习阶段的学习生活极为被动和压抑。另一方面,他们受到家长和老师“善意谎言”的影响,他们在进入大学之前,人为地预设了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大学是“自由”的,不受限制,对这种“自由”充满憧憬。这种理解很容易让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对自己的大学生活产生不正确的想法和行为,造成不利后果。这就要用严格、规范、科学、合理的班规告诉学生,大学教育倡导什么,反对什么,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指明方向。班级规则总是与学生的具体利益直接相关,通过严格、标准化、科学、合理的班级规则直接限制学生的言行,帮助引导、规范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帮助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的主要人格能够健康发展。
(2)通过班级集体活动促进和引导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力
人的主体意识和力量是通过实践产生的。大学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是生成、锤炼和引导大学生主体人格的重要实践途径。这包括学校、班级根据教育目标、教学任务组织各种集体活动,这类活动相对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专业自由选择参加各种社区活动,更有利于让学校、班级管理者通过活动直接实现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因此,班级管理者应根据学校的教育目的和班级建设目标,根据班级的专业性质和教学培训目标,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当前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指导学生开展相关的集体活动。班级管理者分配任务后,通过引导学生独立组织和开展活动,生成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力。通过实施以特定目的为指导的活动,引导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力走向正确的轨道。
(3)通过成材就业规划,促进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力
课堂建设目标中最重要的内容是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成为未来合格的专业人士。因此,引导学生学习自我规划是课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直接面对就业问题的大学教育,班级管理者指导大学生制定就业计划,不仅可以明确大学生即将到来的就业目标,推动学生积极思考,提高综合能力,引导大学生制定和实施就业计划也是培养、生成、引导大学生主要意识、主要力量的重要途径。在成才就业规划的准备阶段,大学生需要分析自己未来职业生涯所需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的主观条件,包括性格、兴趣、综合能力等,以明确自己的职业倾向,甚至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这个过程是学生主动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过程,也是促进大学生自觉性生成和提高的过程。在成才就业计划的制定和实施阶段,大学生还需要根据时代发展趋势、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对自身的客观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确保计划的实施。成才就业规划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大学学习过程,这个过程是大学生心理、思想发展、成熟的过程,学生需要根据不同阶段、不同情况、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立即修订成才就业规划,努力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和途径。在教师的指导和监督下,大学生独立制定、实施和修订材料就业计划的过程是培养、生成和提高其主要力量的过程。这种动力最终会转化为实践主体的内在动力,促进大学生不断提升主体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