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管理论文

就业能力研究理论综述

时间:2024-06-16 23:38 所属分类:管理论文 点击次数:

就业能力研究理论综述
 
1、就业能力使用主体
 
就业能力研究从最初到现在的实践不断变化,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就业能力是国家实现充分就业的社会经济目标,研究关注下层就业态度和自我形象,给予政府干预,鼓励失业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在20世纪70年代,就业能力研究仍然致力于如何在政策上实现全面就业,但主要包括如何在微观上增加工人的知识和技能,使工人的知识和技能尽可能具有就业能力。20世纪80年代以后,就业能力的研究转移到企业或组织。面对不可预测的外部环境,企业必须在组织内部获得足够的弹性。就业能力研究作为一种人力资源管理工具,主要关注如何增强员工管理的组织灵活性,使人力资源得到最佳利用。20世纪90年代以后,就业能力的研究集中在个人层面,即个人(而不是组织或政府)对自己的就业能力负责,但在保持个人主动性的基础上,引入了互动维度,即就业能力由一系列个人特征和劳动力市场机会组成,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互动和动态”的特征得到了延伸和扩展。从这条以时间为线索的背景中可以看出,使用就业能力的主体已经从政府落户到组织,最终落户到个人(如图1所示)。个人的主观主动性对就业能力的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动态特征:就业能力模型
 
就业能力模型旨在建立不同因素之间的结构和动态关系。有三个更具代表性的模型:福古特以个性为核心的心理―社会建构模型、USEM模型和Carerer-EDGE-The Key to Employability模型。这里主要介绍福古特模型,并将其作为分析就业能力培养的理论依据。
 
福古特(Fugate)认为就业能力是一种嵌入个人特征的心理社会建设(psycho-social construet)。就业能力可以解释为一种特定的、积极的适应性,使员工能够识别和实现职业机会。他认为就业能力包括职业识别、个人适应性、私人资本和人力资源四个维度。职业识别是指个人对职业的自我解释,包括职业目标(如希望和恐惧)、个性特征、价值观(包括信仰和原则)、交互技术和时间概念。个人适应性是指改变个人因素(如知识和技能)和行为以满足环境需求的想法和能力,包括乐观主义、学习意愿、接受变化、内部控制特征和自我测试。私人资本是指个人拥有的社交网络(包括网络规模和强度),可以作为扩大个人认可和实现职业生涯的机会。人力资源是指影响个人职业前进的一系列变量,如年龄教育经验、工作培训经验、工作绩效、情商等。
 
在这种模式下,福古特特别强调了个人职业观念和个人热情的作用。纵观职业阶段的理论,萨柏、金斯伯格、格林豪斯和施恩都认为职业观念不是在成年之前产生的,而是在成年之前逐渐形成的。廖泉文教授提出的职业生涯“三三理论”将人的职业生涯分为输入阶段、导出阶段和淡出阶段三个阶段。输入阶段是指从出生到就业之前,这样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应该有一定的就业能力,而进入大学则是在过去的基础上加强和扩大自己的能力。因此,只有了解大学生进入大学前的就业能力,才能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
 
3、劳动力市场就业能力概念的互动特征:环境的制约作用
 
虽然就业能力是主观主动性的概念,但20世纪90年代的互动就业能力模式放宽了就业能力的范围,如劳动力市场形势、劳动力市场知识、公司政策等(Blch&Bates,1995;Hyatt,1996;Outin,1990;Sterns&Dorsett,1994)被引入,重点关注劳动力市场中每个人的潜力、技能和规划职业生涯的能力(Berntson,2008)。一般来说,这种模式认为就业能力与外部环境和工人自身的技能有关,是获得初始就业、保持就业和再选择、获得新职位的动态能力(Hillage & Pollard,1998)。比如,Outin(1990)认为就业能力由四个维度组成:个人道德、特定专业技能、劳动力市场形势、政府和雇员的培训政策。这四个维度影响着个人维持在劳动力市场团队中的机会。Thijssen(1998)建议将就业能力的概念分为核心定义、扩展定义和全包含定义三个层次。在全包含的定义中,就业能力不仅包括能力和意愿的所有个体特征,还包括促进或阻碍就业能力实现的因素,如环境因素和实现条件。
 
21世纪就业能力数据模型的研究基本上继承了上述思路,完成了可持续性和扩展性,并将外部因素作为衡量就业能力的前提。Browwn(2003)认为就业能力有两种:绝对性和相对性。相对性在于员工是否有足够的知识和技能来完成工作;相对而言,就业能力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当工作短缺时,工人就没有就业能力了。Andries Jasper,Jos(2004)在有效人力资源战略的推动下(制度因素),将就业能力定义为劳动者保持对劳动力市场吸引力的技能和意愿(供给因素),使其能够及时响应目标和工作环境的变化(需求因素)。
 
从互动特征到劳动力市场就业能力的概念,强调外部环境的知名度,主要包括劳动力市场现状和企业人力资源体系因素。中国劳动力市场主要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就业矛盾由数量主导向结构主导转变。大学毕业生是劳动力市场的重要参与者。虽然总的来说,他们不是劳动力市场上的脆弱人群,但他们经常受到自然失业的威胁(蔡)P,2010)。这一特点表明,现阶段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现存在限制。二是大学生在二元劳动力市场中处于主要劳动力市场。理论上,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工作的收入较高。为了降低就业和培训成本,雇主也愿意通过提高经验和资格回报来留住员工。因此,员工对组织有很强的归属感,劳动关系相对稳定。但根据吴愈晓教授的研究(2011),高文凭(大专以上学历)的职业流动频率也较高,但职业流动对他们目前的收入水平没有影响,人力资源因素对他们的收入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他们的教育收益率很高(17%)。同时,年资(整体工作资格和现有工作资格)对他们的收入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可见,在工作中提高就业能力对大学生有很大的好处。公司的人力资源体系主要基于无限职业。无限职业概念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其基本意义是指员工在不同雇主的职业生涯,或一系列超越单一组织边界的工作机会。在无边界职业时代,追求灵活性和组织弹性已成为企业变革的主要趋势。组织不再愿意或难以为员工提供终身或长期的就业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员工也从关注工作的保障转向关注就业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