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寓教于乐”则是何拉斯针对文艺创作的社会功
时间:2024-01-15 22:13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娱乐教育,又称“寓教于乐”,是指娱乐加教育,即具有高度娱乐和教育价值的内容。“寓教于乐”的观点最早出现在古罗马诗人、文艺理论家何拉斯的诗歌作品《诗艺》中。原文是这样解释的:“诗人的愿望应该给人好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快乐,对生活有帮助...寓教于乐不仅说服读者,也让他喜欢。”这种表达简洁明了。何拉斯没有长篇大论“寓教于乐”的观点,因为《诗艺》原本是何拉斯写给罗马贵族皮索父子的一封关于诗歌创作的诗体信,篇幅不长,而“寓教于乐”则是何拉斯针对文艺创作的社会功能。
可以说,以贺拉斯“寓教于乐”的观点为源头的娱乐教育思想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他的文学艺术观为后世许多文学理论家和流派奠定了理论基础。如今,能够承载娱乐教育功能的媒体越来越多,已经超越了文学艺术作品的范畴。现代形式包括广播、电视、电影制作、博物馆展品和各种游戏。这些娱乐媒体不仅能吸引和保持观众的注意力,还能人为地添加一些教育内容。希望观众在娱乐的同时能收到积极的教育信息,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逐步形成现代娱乐教育理论。
一、娱乐教育理论
娱乐教育,英语为Entertain-education,缩写E-E,是指利用既能“娱乐”又能“教育”的娱乐媒体,增加观众对教育问题的理解,创造有利的态度,改变公开行为(Singhal&Rogers,1999)。Singhal&进一步加强娱乐教育的人为干预,认为“有意将教育内容放在娱乐信息中,旨在传达引起社会和行为变化的信息策略”,将娱乐定义为表达或观看个人兴趣或注意力,给他们乐趣或娱乐。萨特认为,娱乐教育的教育内容是促进社会信仰、态度、行为,甚至是教授技能。萨特认为,娱乐是对提供快乐和享受的媒体的心理反应。这些心理反应是观众发现自己喜欢或有用的情感反应。他解释了为什么娱乐媒体特别吸引观众。
娱乐教育与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密切相关。毫无疑问,社会认知理论在教育娱乐教育教学设计中的重要性以及对其结果的解释。虽然社会认知理论解释了娱乐教育的效果,但它仍然缺乏。社会认知理论注重建模效果、替代学习对自我效能感和新行为习得的影响。然而,娱乐教育显然对信仰和态度有潜在的影响。因此,可能影响娱乐教育信仰和态度的机制主要关注信息如何在个人身上发挥作用,即叙事的说服力。
二、扩展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E-ELM
Slater和Rouner开发这种扩展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Extended-ElaborationLikelihoodModel,简称E-ELM),用于解释如何处理娱乐教育中令人信服的内容,并可能导致与信息一致的态度和行为。在这个模型中,叙事在说服中起着关键作用。该模型认为,影响观众运输的四个因素影响了叙事表达的娱乐教育信息(transportation)水平:(1)故事情节的吸引力(storylineappeal)(是观众想看的故事);(2)故事质量(qualityofproduction)(写作、编辑、拍摄质量如何);(3)有说服力但不引人注目的意图(unobtrusivenessofpersuasivesubtext)(观众能否意识到这条信息并试图说服自己);(4)角色趋同(homophily)(角色和观众有多相似?)
根据E-ELM,运输对内容、接收信息后的人际沟通/讨论、角色认同都有影响,角色认同也受到自身与故事中人物相似程度的影响。在这一理论中,运输不会直接影响信息的态度或行为效果,而是通过反应、身份和讨论来运作。E-ELM的另一个主要贡献是,它表明娱乐教育叙事效果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抑制观众的抵制力和说服力。Slater和Rouner从运输理论中得出的结论是,运输观众不太可能反驳,因为在运输过程中,观众沉浸在故事中,无法自拔,所以他们几乎不反对叙事传递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