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革命家办学高等教育的特点
时间:2024-04-05 20:45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革命家办学高等教育的特点
(1)重视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一直是我党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革命家们非常重视高校学科的发展,同时也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民族感情和民族意识。例如,在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之初,教学计划要求马列主义、中国革命史和人民民主原则是各部门的共同课程,“在142门本科课程中,政治理论课程占20%”[8]。例如,在清华大学领导期间,江南翔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苏联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教学的具体实际,积极探索适合中国社会主义教学的办学模式。1953年,他倡导“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多次表示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努力为新生社会主义培养一批红色、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到目前为止,这种“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在培养人才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2)重视高校人才质量的培养
中国的大多数革命家都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在革命时代,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代,他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知识的缺乏和对人才的渴望。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努力培养适合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人才。在教学中,严格按照国家培训目标和要求制定教育计划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按照严格要求的原则进行考核。
例如,搬到合肥的安徽大学特别重视人才的质量,校长曾希生亲自制定了各种人才培训计划。为了解决人才培训过程中教师短缺的问题,曾希生还派安徽高等教育代表团到华东局,要求上海高等院校支持安徽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华东局和上海市委的安排下,代表团与同济大学、华东化工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学校进行了讨论,并将一批教师转移到安徽大学。此外,安徽省委还有组织地从安徽师范大学转移了50名教师,并从南京大学转移了一批骨干教师。这些措施为学校培养人才准备了重要的条件。
(3)重视高等学校学科建设
民国时期,许多先进知识分子认为,中国近代落后的局面是由于国家起步较晚造成的。因此,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特别重视科技的大发展,大部分高校都有3所~五个系或学科以科学和工程为主。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学校要发展和服务现代化,必须加强学科建设。因此,革命教育非常重视学科建设。
例如,陆平在北京大学担任领导时,非常重视学科建设。他主持了北京大学教学计划的修订,增加了生物学、物理学、计算技术等十多个学科,建立了几个重要的科学教学基地。陆平多次强调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组织了胰岛素、微电子等十多项尖端科学研究,领导制定了北京大学自然科学发展纲要,确定了重点科研项目和学科。另一个例子是,安徽大学从最初的五个系和六个专业发展到1960年初的七个系和九个专业,并计划在秋季将学校扩展到九个系和二十个专业。在学科建设的同时,学校还建设了一些配套设施。到1964年,安徽大学的图书馆藏书数量从5万册增加到60多万册,为学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基本条件支持。
(四)尊重高校教师地位
大学教师在人才培养中始终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是儿童成长的指路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高等教育需要知识分子的参与和支持。因此,革命者在办学过程中非常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重视教学研究的创新精神,尊重他们在教学环节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为知识分子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
例如,在担任山东大学校长期间,华刚认真贯彻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他强调了知识分子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建议教师必须依靠教师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知识。同时,我们也应该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另一个例子是,浙江省长霍士廉在担任浙江大学校长时,对全校党员干部说:“依靠教授、副教授、部门主任、教研室主任,他们是教育的骨干”,“尊重这些人的权力,相信他们的知识和经验”。[9]
(五)重视高等院校基础设施建设
民国时期,国民党被日本入侵,忙于处理各种社会问题,教育领域的财政投资紧张。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高校调整的完成,许多高校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与学校发展不协调的局面。因此,加强高校基础设施建设也成为革命教育办学中最重要、最迫切的问题。
例如,时任安徽省委书记、安徽大学校长的曾希生,面对全省财政压力,允许拨款迁建安徽大学,明确规定了高质量、高端建设学校的校舍。截至1958年8月,安徽大学校舍一期工程竣工,教学室约2万平方米,仿莫斯科大学7层教学主楼1.8万平方米,物理、化学、生物系大型实验室70多个,小型实验室、研究室38个,标本模型室、仪器、药品室56个。另一个例子是,在担任云南大学校长期间,面对云南大学校舍太小,不利于云南大学的快速发展,积极开展征地工作,为扩大学校园面积做出了重要贡献。
(6)重视高校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关于人类的发展,马克思认为“人们以一种全面的方式,换句话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占据了自己的全面本质”。[10]123人的发展是综合能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的学生应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否则不能与社会主义教育目标一致,难以适应全体人民共享社会主义发展的成果。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中国大学教育模式向苏联学习,大量综合性大学在调整过程中成为单一学科的学校。一些人文学科被切断,因为苏联没有教育学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革命者在办高校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非常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许多学校还成立了各种俱乐部和阅读俱乐部。例如,兰州大学校长江隆基曾要求全校制定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计划,并在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时增加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大脑能力的课程。他还经常深入学校教学工作的第一线,坚持每周上课一次。另一个例子是,安徽大学在课程设置中注重文理综合。曾希生校长多次要求理工科学生选修一定数量的人文课程,人文学生学习一定数量的理工科知识。这些措施从根本上保证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