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教育”是否“不适应社会发展”?

时间:2024-01-16 22:16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一位当地教育局L告诉我们,儿子一看到他要说话,就先说:“爸爸,你又要教育我了吗?”这种语气对“教育”有点讽刺。另一个朋友的孩子对他说:“爸爸,别教我,帮我学。”第三个朋友说:“你可以说,但你不能说教。”
 
这些学者很乐意学习,但不愿意接受“教育”!为什么他们对“教育”的反应感到厌恶?“教育”这个词最近似乎越来越向贬义词和讽刺的方向发展。
 
这很刺激我们,驱使我们不得不考察“教育”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在中国古代,办学行业不叫“教育”。中国两千年的办学行业不叫“教育”。国家管理办学的人不叫“教育官员”,而是“学官”。是清朝任命的“管学大臣”,是官部尚书的孙家奈。1902年,“管学大臣”张百熙是工部尚书。国家办学叫“官学”,民办学叫“私学”。
 
学习,既然是一个行业,就不方便用两个词来称呼这个行业。
 
在“教育”面前,学生是宾语。仔细考虑,“教学”没有错,“教育”更重要,但这两个词作为行业名称连接在一起有点不合适。因为在“学习”行业中,主角当然是学生。但在“教育”中,学生只是宾语。主题是谁?官员、老师和家长。在家服从家长,在学校服从老师,在职服从官员,新的“三从四德”。在“教育”面前,学生被决定和规定。他们怎么能成为“主体”呢?在“教育”面前,哪里会有“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本”?
 
于是,我们开始质疑,用“教育”这个词来称呼学校、求学、办学这个行业,是否合适?
 
学者们也开始质疑它。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林格先生的作品《教育是无用的》,《中国教育日报》使用了一个整版本来讨论这本书,这实际上是对这个提法的回应。结论是什么?教育是无用的,学生的主要学习是有用的。
 
施建农是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研究员、亚太地区世界天才儿童会议前主席、博士生导师。他说:“非凡的孩子不是你教育的,教育只能让非凡的孩子变得平庸。”
 
王财贵先生是台中教育大学语文教育系副教授,全球中国儿童读经发起人。他说:“道德不能教。”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国家课题之一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教学……”,“学习”放在前面。
 
我们还特别注意到,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心理学会主席张侃在给我们的信中明确避免了“教育”这个词。相反,使用“青少年成长”、“德智发展”这个词。请看全文:“青少年如何成长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电影课利用中国和世界精神产品的精髓,有组织、有目标地应用于青少年成长的各个重要方面和问题。它为中国青少年的德智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贡献在千秋。”
 
所有这些都是迹象,从上到下都在仔细思考,“教育”这个词在任何场合都必须使用吗?用“教育”这个词来称呼整个学校行业,是最好的名字吗?“教育”是否“不适应社会发展”?
 
你可以反驳我们,外国不也叫“教育”吗?不!外国叫Education。那么,Education和“教育”有什么区别呢?
 
北京语言大学谢晓庆教授曾说过英语“英语”Educate源于拉丁文的“拉丁文”Educare“,本意是“引出”。多年来,英美名校只做一件事。――引出孩子的潜力。
 
因此,我们的结论是“Educate”或是“Education不能翻译成“教育”。
 
在《大英百科全书》中,Education是一门关于教学和学习的学科,在学校或类似学校的环境中。它不同于其他一些社会过程,如田园发展或亲子关系。
 
在维基百科全书条目中,Education是指能够影响个人智力、质量和身体技能形成的行为或经验。技术领域的定义:社会通过某些机构将积累的知识、价值观和技能从一代传递到下一代。
 
在韦氏词典中,Education是指学校提供正式的指导和监督培训,特别是技能、职业或专业培训;通过指导发展智力、道德甚至审美;说服或诱导人们以希望的方式感受、相信或行动。
 
在“Education在“教育”中,学生是主语;Education翻译成“教育”是不准确的。
 
一些外国学者来中国讲课,大量使用“learning而且基本不需要“”,Education“”。总是不能把“”。learning“也被翻译成“教育”!教师和学生是学习社区,教师不再是教育者,学生不再是教育者。
 
美国有一个“学习科学研究院”,中国有一个“教育科学研究院”。一词之差,天壤之别。
 
“教育”一词来自日本,“教育”一词来自日本Education“翻译。在江户时代和明治维新时代,日本与荷兰的交流翻译了大量西方文化作品,历史上被称为“兰学”。它比严格的翻译要早得多。中日战争结束后,许多中国人看到了日本的繁荣,并将日语翻译成西方学习。为了节省翻译麻烦,翻译书籍,倾销到中国。一些新名词,如“干部”、“哲学”和“教育”,蜂拥而至。这是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后为了大量培养工业所需的同样的标准化人员的时候了。没有人,更不用说政府机构对这些词进行了仔细的审查和研究了。那么,“教育”这个词在中国的起源是什么呢?
 
中国古代所有的学者,只有孟子用过一次“教育”,从那以后他就再也没有用过《孟子》说君子有三种幸福,三是“天下才华,三乐”,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教育”一词,但在这里,孟子显然不是指一个行业,而是指一种行为。几乎两千年后,没有人回应孟子,也没有人像孟子一样只使用一次“教育”这个词。一个人也没有,一次也没有。两千年来,这绝非偶然。他们必须避免可能出现的歧义。
 
现在古代书籍都有电子版,很容易验证。我们检查了许多著名学者的大部分原创作品,但我们没有找到“教育”这个词。例如,姜关老孔庄、墨晏荀韩吕、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和朱子的《朱子语》都没有“教育”这个词。目前调查显示,王阳明首先提到“教育”4次,未来150年仍有人回应。直到明末清初,顾炎武的《日知录》中才出现“教育”一词。严重介绍外国“Education““教育”这个词在翻译过来的时候被广泛使用。
 
我们常常困惑,荀子为什么不同时写《劝导》而不是《劝导》?为什么四书中有一所没有大教的大学?为什么不把“北京大学”改成“北京大教”?为什么不把“物理学”改成“物理教”?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用“佛教”来称“佛教”?为什么不把“知识”改成“教学”?为什么不把“学校”改名为“教学”?为什么整个“老师说”连“教”字都没有?为什么有伟大研究成果的人被称为“学者”而不是“教师”?为什么国家“督学”不被称为“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