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教育内容“致良知”理论的参考价值
时间:2024-04-25 23:42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教育内容“致良知”理论的参考价值
“良心”是王阳明哲学理论的核心。他强调,人们应该以“良心为基础”,所谓的“良心”就是自然理论,与“心就是理论”理论中所强调的“心”结合在一起。在他看来,良心是宇宙本身,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也是人类道德本身。首先,每个人都有良心,这是人类存在的普遍本质,与贫富无关,与生死无关。其次,每个人都能有意识地有良心,不被客观环境和欲望隔离,可以被视为自我实现的主动性,如同情父母、尊重老师和朋友等。可以看出,“良心”是对“心就是理”概念的解释,对当代教育内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探索学生的初衷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氛围,有不同的成长经历。“物质、个人情况和其他外部环境只能附着在表面上。为什么代表初衷和良心没有真正的价值。”[6]可以看出,教育的重点是探索学生的初衷,这是每个人的本性,即探索学生的“人性之善”,即“致良心”。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的道德修养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比如中小学开展“孝星”评选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感恩父母。甚至很多学生都会为父母洗脚,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对长辈的孝顺观念得到了加强,这些优秀的行为习惯被用于社会,如尊师重道、帮助老人等。
从教学成果的角度来看,学生的道德观得到了提高。但从深入的角度来看,学生是从最初的意图来孝顺父母,尊重老师,还是只是为了完成这些“学习任务”?关键是这些行为是否构成了习惯,学生的这些行为是否来自最初的意图?王阳明的“良心”理论强调以良心为大纲。可以看出,在教育实践中,孝道明星、孝道的指导不仅可以通过一些选择活动来实现,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感知,将这些感知、感受提升到思想观念的高度,有效地融入学生的道德体系,纳入学生的“初衷”。
(2)在实践中磨练
正如上述所说,探索初衷是“致良心”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磨砺意志,形成行为习惯,形成以良心为纲的原则和行为标准。席总书记说:“道德对个人和社会都有基本意义。因此,人们应该首先尊重道德和修养。”[7]其中,“修养”离不开客观环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可见,当代教育“既要引导学生学习‘诗礼章句’,又要让他们了解‘德行之本’。” [8]换句话说,学校教育要以修德为主,以德育为基本内容。
如今,不同的教育阶段正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然而,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认识社会,感受客观世界,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磨练意志,树立个人信仰,即“修身养性”。面对不同的社会现状,面对诱惑和挫折,如何冷静,既体现了个人的道德修养,也体现了难得的人生经历。二是磨练面对挫折的能力。在王阳明看来,个人精神世界的锻造应该“不动心”。尤其是面对挫折,很多人会质疑自己,动摇自己的信仰和目标,最终导致渴望成功,甚至误入歧途。因此,在当代教育中加入挫折教育,可以让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适应艰苦的环境,磨练意志力,树立个人信仰。
(3)由浅入深,由外因改变内因
教育从外到内,从浅到深发挥作用。王阳明哲学强调“心学”,与“外求”背道而驰。所谓“致良心”,就是强调学生内心的感知,即注重学生内心和心灵的培养。
当代教育应渗透到德育内容中,通过外部教育环境、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渗透,促进学生内部原因的变化,即由浅入深。因此,新儒学家杜伟明指出:“精神修养和观念的形成与物质条件是必不可少的。”[9]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教育不仅需要精神层面的渗透,更需要物质条件的配合,营造匹配的教育环境,从而促进外部原因。
特别是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随之而来的是舆论中充满了一些不良信息。因此,如果学校教育在互联网上过于拥挤,很容易把学生推到诱惑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