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

时间:2024-05-04 00:08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生态文明观念的建立程度和社会走生态文明道路的主动性意味着社会的整体文明程度和发展程度。如果没有普及的环境保护理念和生态意识,没有国民生活、消费等行为的生态转型,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将受到严重限制,那么作为实现中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性的大学生,其生态文明观念的生态转型直接影响着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因此,对当代中国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尤为重要。
 
1.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和重要目标之一是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旨在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价值的秩序。高校将生态文明教育贯穿于教学、管理和科学研究的全过程。通过培养大学生的生态道德观、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欣赏能力,教育大学生认识环境、理解环境、尊重环境,充分理解“自然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自工业革命以来,吸引自然历史一直是人类谈论的人类发展历史。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长期强调:“我们不应该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的胜利。每一次这样的胜利,大自然都会报复我们。[1]人类的发展也证明了对自然要求过高的哲学导致了全球生态和金融危机。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的相互适应、和谐统一,双方都处于转型与保护的关系中。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时,既不承认激进环境保护者的“极端生态中心主义”,又反对以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为核心的传统伦理。这样,大学生发起一场理解、尊重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概念革命,将促进全社会人民提高意识,改变思想,保护人类的生存条件。
 
2. 填补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空白的迫切要求
 
生态文明的发展需要环境伦理教育,与全球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环境伦理教育起步较晚。自1972年以来,美国、英国、日本等国一直高度重视学生环境教育。据2001年奥克拉荷马大学博士生李恩介绍,沃尔夫(Lynn wolfe)根据美国469所大学的调查分析,超过55%的大学开设了环境伦理、环境哲学和环境素养相关课程,这些课程都是作为通识课程开设的。该系主要是哲学、伦理学、环境科学、生物学和地理学,还设立了文化学、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物理和化学等其他系。1992年,我国正式将环境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课程,部分中小学未认真落实。对于大学环境教育,没有明确的规定。目前,大多数高校一方面重视专业环境教育,忽视环境普及教育,非环境专业不设立环境公共必修课,选修课的设置也非常随意。另一方面,对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文明行为习惯发挥重要作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常关注人与他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在政治、哲学问题上没有寻求环境伦理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忽视了人与自然和环境伦理的内容。因此,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建立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是“未来最伟大的事业”之一。对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义不容辞。
 
 3.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在要求
 
实践表明,现代化建设越来越需要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真正的自由,是人与自然和谐作为生态系统的最高利益,”[2]因此,只有在人与社会和谐与自然和谐的多重和谐中,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良好的自学和实践能力,还要有相当大的生物素养,成为生态道德的实践者。这就要求高等教学更加注重素质教学,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四个方面,其中包括生态意识的培养和加强。由于良好的生物素养涉及到这四个方面,是提高人才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我们审视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时,我们会发现当代大学生的生态道德认知、生态道德情感和生态道德意志表现呈现出良好的趋势,但生态道德质量严重不乐观。[3]行动与态度的不一致,促使学校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不良环境道德品质普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