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大学职业素质培养现状
时间:2024-05-01 23:39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才技术含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需要的是综合能力强的综合性实用型人才,这与当前高等教育教育水平提高高于一切的理念相冲突。由于学历提升观念的长期影响,大学生认为凭借大学文凭可以得到应有的待遇,这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相反。用人单位认为,学生要凭借自己的能力证明自己的认知水平,需要通过自己的能力给用人单位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各方面的素质应该能够为基准服务,实现校企之间的无缝对接,到达单位后可以直接派上用场。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相应的待遇,这种能力是用人单位购买的。学生与用人单位观念的矛盾导致了学生就业观与用人单位就业观的冲突,导致学生能力水平与就业机会需求不一致,导致学生就业观与用人单位人才观的冲突。这也是高校就业率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当今社会,招聘难与找工作难的矛盾也是如此。在这种严峻的就业压力下,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以产业发展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培养真正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
二、“准职业人”培养理念
准专业人员是指即将进入公司的人员,按照公司对员工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具备专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能够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简单地说,准专业人士是专业人士的前身。
“大学生”和“专业人士”之间有很大的区别。首先,大学生重视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但专业人员需要有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其次,在学校教育方面,学校重视为学生提供专业理论教育,但专业人员培训要求学校塑造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相关知识和素质。
准职业人才培养理念要求高等教育转变教学理念,面向全国,按照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培养人才。准职业人才培养理念要求高等教育回归职业教育轨道,重视为学生提供职业人才培养计划,将重视学术研究的专业划分转化为根据行业岗位要求划分专业。
三、大学职业素质培养现状
(1)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就业需求脱节
长期以来,许多高校对高等教育培养理念的理解存在偏差,在培养人才方面具有片面性和功利性的趋势。高等教育片面理解为岗前教育和技术教育。同时,大学教育的意义也被功利主义地视为简单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高等教育片面地被视为解决就业问题。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只重视课堂教授的行为,导致“重技能轻素质”的畸形现象,没有看到高等教育在学生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2)培养方法的选择确实浮躁低效
职业素质的培养是独一无二的,这就决定了职业素质是一种可以实践的知识。所谓实践,是一种可以按照职业要求进行的项目。然而,在当今社会,在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通常通过传递行为和教学行为,将专业素质相关知识引导给学生,忽视实践,不利用专业活动塑造学生的专业素质。这种违反人类行为的培养方法,使得高校职业素质的培养效率较低。相关职业素质的培养只是通过老师的不断重复,没有得到学生的心理认可,肯定会增加高等教育的难度。
(3)学生毕业后从校园到职场环境的变化不适应
大学生离开校园后,进入了新的工作岗位。这时,大学生又有了新的身份。――专业人士。大学生面临的工作环境和成长环境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工作环境与校园生活的差距相对较大,使得许多大学生在进入工作场所后长期无法适应这些变化。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与专业人士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大学生在责任和讨论问题方面与专业人士存在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