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高职人才“全面发展”与“一技之长”的关系
时间:2024-05-14 23:27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1、正确处理高职人才“全面发展”与“一技之长”的关系
高职教育不仅要注重工具理性,还要注重价值理性;既要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又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后示范阶段深化高职教育内涵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标志。《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树立科学质量观,以促进人民全面发展、融入社会需求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核心标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范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职业技能和技能,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毕业生职业发展和转岗的现实要求。但在三年有限的高职教育教学时间内,如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有技能,既有当前就业成本,又有转型权重,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突出“素质教育和高职使命”的主题,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技能”的关系。因此,在后示范阶段,一方面,高职教育要从人才培养质量核心目标的一致性出发,从人才培养目标、系统管理、体系结构三个角度进行顶层思考,系统构建“语言与文学”、“历史与文化”、“哲学与生活”、“艺术与审美”、“社会与职场”等文化素质教育模块体系,以体制机制建设为重点,为素质教育提供组织保障;以学分认证体系建设为重点,为素质教育提供制度保障;以目标评价体系建设为重点,为素质教育提供质量保障。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专业精神和人文情怀。注重高职生就业和未来职业发展,促进素质教育与“工学结合”的渗透,牢固树立“中学、学习”的教育理念,充分应用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积极创新载体,公司文化、专业素质、专业精神贯穿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学校文化建设,有效塑造学生的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正确处理高职教师“学术型”与“双师型”的关系
双师队伍建设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和关键问题。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律要求高职教师参与企业生产实践、科研开发、社会服务等。,并定期在相应的企事业单位实践,成为“技能大师”[4]。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在教师建设中单方面强调高文凭、高职称,忽视教师教学能力的适应性,特别是实践教学能力;高职教师职称评定仍采用“学术主导”,教学科研课题、学术论文、英语、计算机作为职称评定的刚性要求。同时,由于缺乏相关政策和资金保障,一些与新兴或紧缺行业相关的专业教师难以引进高职院校急需的公司、行业技术专家和熟练工匠,这已成为制约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难题。高职院校如何处理好教师“学术型”与“双师型”的关系,开辟校企教师双向流动通道是当前的紧迫任务。因此,在后示范阶段,政府一方面要从政策制度的角度开辟校企教师双向流动渠道,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促进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根据高职院校规模变化制定动态编制标准,根据学生人数逐步批准,高职院校只在学校编制,高校独立就业;改革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一刀切”方法,将教师培训、双教师认定和服务社会能力纳入职称评定、岗位就业和绩效评价,建立职称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适应高职教育实际发展,体现“双教师”特点;建立公司教师培训培训基地,加强“双教师”素质教师建设,提高教师整体水平。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转变“选才、用才、留才”的理念,以“双师型”队伍建设为目标,以教研项目任务为依托,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双师质量提升计划”、“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和教师队伍建设分层培训机制,增加公司“熟练工匠”的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