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处理高职院校“规模、数量”与“内涵、质量”
时间:2024-05-14 23:26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自2006 教育部和财政部先后启动了100年中国示范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和中国骨干高职院校100所(以下简称“双百计划”)的实施成果和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成果有目共睹。“双百”学校在综合办学实力、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整体效益和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得到显著提升或提升,同时也发挥了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构成了我国高职院校的新版图。经过10年的“项目”建设,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的建设和发展已进入“后示范”阶段,迎来了“后示范”建设的暂时“政策真空期”[1],需要职业教育者在理性评价、理性回归、面向未来的基础上,结合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新要求,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问题,构建“中国特色、世界级”的职业教育梦想,思考未来的建设和发展。
可以说,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1999年以规模发展为主、2007年以内涵发展为主、2015年以高水平发展为主的第三次黄金发展新征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总体规划》(2016-2020年)明确指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完善当代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职业教育产业与教育一体化”[2]。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面临着经济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新形势的新挑战和新要求,也迎来了转型升级、质量提升和内涵质量特色发展的新机遇。毫无疑问,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隐性需求是巨大的。然而,隐性需求并不等于现实的满足。我们还需要肩负使命,立足现实,解决问题。
正确处理高职院校“规模、数量”与“内涵、质量”的关系
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掌握了学校合并升级、规模扩张、评价推广、示范学校建设、骨干学校建设五轮重大历史发展新机遇,完成了非凡、跨越式发展,实现了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到“流行”的历史转变,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持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客观地说,这种发展更多地体现在外延的变化和规模的扩大上,内涵和质量的提高严重滞后,高职院校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同质化。外延与内涵的差异突出,导致部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低、社会吸引力不足、发展活力不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由重视规模扩大向加强内涵、提高质量转变”[3]。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正处于从“规模、数量”向“内涵、质量”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高等职业教育要实现转型质量和科学发展,必须首先正确理解和处理“规模、数量”与“内涵、质量”的关系。因此,在后示范阶段,从国家层面,要坚持高起点准入、高标准建设的原则,控制高职教育的规模和数量,建立高职院校退出机制,推动其由外延型(规模、数量)发展,真正转变为内涵型(质量、特色)建设轨道;着力建设高水平、特色职业教育目标,改革创新管理机制,战略重组高职院校和缺乏特色、缺乏竞争力、办学条件差的职业教学资源;尽快制定和落实符合职业教育属性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的不同动态的生均拨款长效机制,解决办学资金主要依靠学生学费的后顾之忧。从高职院校的角度来看,要积极适应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新形势和职业教育的新形势、新要求,牢固树立以质量为核心的人才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注重内涵发展和质量发展,树立特色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