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隐性教育和网络行为引导的含义

时间:2024-06-27 01:04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其行为方式、价值观、心理状况和道德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并不完全理性和适当,急需引导。然而,传统的显性教育在网络行为指导中效果有限,相反,隐性教育这种教育意图不是学习者明显感知,容易接受越来越多的教育方式,如何将隐性教育与网络行为指导有效结合,充分发挥隐性教育在网络行为指导中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网络行为指导的有效性,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1、隐性教育和网络行为引导的含义
 
(1)隐性教育的内涵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隐性教育是一种与显性教育相对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教育者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将教育内容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教育对象淡化学习者的角色意识,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强调对教育对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无声影响[1]。隐性教育淡化了教育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发展和生活体验。
 
(2)网络行为引导的含义
 
“网络行为”是词汇结构中的一种偏正关系,其中心语是“行为”。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行为”是指由思想主导的活动[2],因此网络行为是人们在网络环境中被思想主导的活动。因此,网络行为引导本质上是对思想的引导。因此,网络行为引导也应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是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新内容和新发展。
 
二、隐性教育与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的关系
 
(1)以隐性教育方式引导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可行性
 
隐性教育和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都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两者在很多方面都有内在的契合。
 
1.价值目标的一致性。隐性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致力于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其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行为引导的主要目的是引导教育对象自觉认识和实践网络环境中的核心价值观,进而培养学生健康的网络观,营造和谐、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因此,隐性教育和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的最终目标是育人,两者的价值目标是一致的。
 
2.特征属性的一致性。隐性教育具有隐性,通常巧妙地将教育目标隐藏在社会活动和业余生活中,使教育对象能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接受教育。网络环境的虚构性也决定了网络行为的隐性。网络中的身份可以匿名存在,网络行为也可以以数字符号的形式进行,网络也可以成为学生自己的虚拟空间。而网络行为也是网络行为引导的重要手段之一,即网络引导。因此,隐性教育适合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的特点和特点,可以具有隐性。
 
3.情境的同质性。隐性教育发生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换句话说,隐性教育是“随时随地”发生的,具有超时空性。网络的便利性和开放性也使得网络行为引导随时随地发生。教育对象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网络开展学习、工作、娱乐等活动,教育者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平台掌握学生信息,并有针对性地实施引导工作。因此,隐性教育和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的发生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两者的发生情况是同质的。
 
4.条件和环境的互补性。在网络时代到来之前,由于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和学校环境的经验有限,隐性教育的受众有限,导致隐性教育效率低下。然而,在网络行为引导的过程中,特别是在网络引导的过程中,互联网传播的及时性和开放性极大地填补了隐性教育受众有限的遗憾,网络可以使有限的教育资源迅速被更多的人接触和使用。从这个角度来看,由于网络的出现和发展,隐性教育与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引导是互补的,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密切相关。
 
隐性教育与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的内在契合,为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隐性教育的应用提供了现实可能。隐性教育的概念标准和作用机制对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2)利用隐性教育引导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优势
 
与传统显性教育相比,隐性教育在教育模式、教育内容、作用模式、教学效果、教育过程等方面具有诸多优势,在引导大学生网络行为方面具有诸多优势。
 
1.隐性教育内容的透水性将提高大学生对网络行为指导的接受度。心理实验证明,对于传递或诱导信息过于明显的信息,人们会觉得自己的选择自由受到限制,很容易激发对这些数据的抵制[3]。当代大学生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他们不愿意轻易接受权威的实施意见而不经筛选,勇于挑战权威,希望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因此,他们更容易对形式单一、意图明显的教育方式产生叛逆心理。隐性教育的透水性不易使大学生产生叛逆心理,从而增加大学生的接受度,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指导,从而达到“这里无声胜于声音”的教学效果。
 
2.隐性教育形式的生活化将增加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的吸引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的世俗化趋势更加明显。如果网络行为指导只注重崇高的社会理想而不问日常生活,只处理思想问题而不解决实际问题,那肯定是空洞无聊的,效果有限。隐性教育以生活为基础,扎根生活,融入生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解决思想问题,将大大提高教育的吸引力,从而达到引导网络行为的目的。 3.隐性教育效果的稳定性将提高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的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暴风雨”的教育往往难以产生实质性的教学效果。隐性教育遵循循序渐进、循序渐进的原则,实现教育对象思想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教学效果更加稳定,能与其他隐性效果一起作用于教育对象的认知结构、情感倾向和行为。因此,如果用隐性教育的方法引导网络行为会更有效。
 
4.隐性教育资源的社会化将促进网络行为引导的形成。作为隐性教育的资源,社会现状、制度设置、文化氛围、学校环境等都能渗透到网络行为引导的精神内涵中。这些教学资源将汇聚成网络行为引导的协同作用。并实施隐性教育,注重发挥社会、家庭和高校,发挥名人、优秀教师和学生榜样的力量,实现教育者的协同作用。因此,如果采用隐性教育的方法引导网络行为,引导工作将在大学生身边全面开展,形成合力。
 
5.隐性教育过程的自主性符合网络行为引导科学化的要求。科学的教育理论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自我教育不仅是教育的补充力量,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隐性教育主要通过暗示等方式间接影响学生。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自我认知、辨别、思考和感知的过程,是孩子自我塑造、自我完善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因此,利用隐性教育促进网络行为引导,符合学生培养的客观规律,也将提高工作的科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