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隐性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的对策

时间:2024-06-27 01:04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隐性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的对策
 
(1)掌握整体原则
 
隐性教育虽然在引导大学生网络行为方面有很多优势,但不能随意应用。要掌握以下原则,否则会导致引导效果偏差。
 
1.方向性原则。隐性教育虽然具有隐性特征,但其教育目标应明确、坚定。在引导网络行为的过程中,要坚持明确的引导目标,不能因为教育方式的“看不见”而“走形”。在坚持明确目标的同时,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灵活性的优势,从而达到各种形式和方法的教学效果。
 
2.边际原则。教育领域的边际效应是指教育对象在初始阶段接收信息的最高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效果逐渐下降,最终达到饱和点。如果超过这一点,教育对象将产生抵触情绪[4]。因此,隐性教育在网络行为引导中的应用,首先要掌握渗透的“时间”和“程度”,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而不是在实践活动的任何环节、任何阶段随意渗透教育内容,掌握“隐”的深度。如果太深,很难发挥教育作用,如果太浅,可能会转化为显性教育。
 
3.兼容性原则。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各有优势,功能互补,显性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随时处于主导地位。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显性教育构成了相对完善的体系,隐性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许多适应当今社会条件和教育工作者需求的新方法都得到了创新。只有在开展网络行为引导工作时,这两个方面的发展才能相互协调,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2)丰富方法
 
隐性教育强调透水性、生活性、开放性和隐性。从隐性教育的角度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要灵活运用暗示、感染、陶冶等机制,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 1.制度指导。一般是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工作程序或行动准则,也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规范或规范[5]。它也是一个管理术语,就像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一样诺斯认为,“政策是一种社会游戏规则,更标准化地说,它们是人们相互关系的一些限制”[6]。制度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限制和规范了学生的网络行为,要求学生在制度范围内采取行动;另一方面,当教育内容融入这些规范时,该制度也具有启发性和指导性。加强制度指导是将软网络行为要求和内容转化为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纪律要求。一方面,要通过完善法律规范来规范网络行为,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空间。
 
2.需求指导。是指网络行为引导工作需要围绕学生的需求发展,以学生的需求为网络行为引导是实践活动的关联点和内在动力。简单来说,就是在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处理学生的思想问题,而不是思想教育。比如结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开展网上心理咨询,帮助学生在处理心理问题的同时纠正认知偏差,克服适应障碍,从而帮助更好地协调和处理日常生活和网络生活中与他们的关系,达到网络行为引导的目的。另一方面,学生需求的不断发展也将提供需求引导机制不断发展的概率,因此以隐性教育的方式开展网络行为引导也需要与时俱进。比如网络出现后,新关系的出现发展了学生对信息交流和网络娱乐的新需求,从而孕育了通过网络媒体活动进行网络行为引导的隐性出现。
 
3.榜样引导。心理学界认为,榜样引导之所以起到教育作用,主要是因为人类无意识的模仿倾向,这是教育中最早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他们认为模仿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存在的基本规律,因为模仿的结果产生了人群的规范和价值[7]。在学校教育中,许多教师的榜样作用和学生伙伴之间的作用都发生在无意识的模仿中。在引导网络行为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关键在于树立榜样。榜样的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学生领袖与受教育者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点,更容易产生模仿的想法;二是公众人物,但公众人物的引导并非都是积极的,需要引导和区分;三是教师模范,发挥教师对学生的主导作用;第四,历史伟人也会对学生产生明显的影响。因此,在网络行为引导中,要注意发挥榜样作用,形成积极的引导作用。
 
4.实践指导。人类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基于某些社会实践活动[8]。因此,提高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的理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引导网络行为的重要途径之一。实践活动不仅要丰富多彩,而且要有知识灵感和价值取向,使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感染,悄悄实现网络行为指导的目标。例如,组织学生开展网络研究活动,即接近学生的网络世界,通过研究结果积极指导学生;组织学生进行网络调查、网络服务等活动,自觉将网络行为纳入良好的发展前景;组织网络讨论,以网络舆论热点和网络实践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合理化网络行为。
 
5.文化指导。文化具有透水性强、影响力长、形象生动的特点,成为人们隐性教育的良好中介。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网络行为引导中加强文化引导。在植入正能量创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的同时,要注重建立平等民主、尊重理解的师生关系。“朋友式”的建议和引导更容易被学生认可。此外,还需要建立健康的学生网络同龄人群体文化,使其成为主流文化的有效补充。“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一般都有一种共同的心理倾向,那就是希望自己属于一个大人群,被大多数人认可,从而获得人群的保护、帮助和支持。”[9]因此,在网络行为引导中,要注意促进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有更多的默契和相似性,学生之间的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相互作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提高基本保障水平
 
隐性教育的实施需要一定的条件和基础。在当前条件下,对网络行为的隐性引导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基本保障。
 
1.丰富教学资源。隐性教育需要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渗透到一定的教育场景中,赋予一定的教育媒介。资源载体建设是隐性教育的重要基本条件之一,否则隐性教育就是无根之木。要建立“以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为宣传阵地,以各种媒体为传播载体,以思想引导为主要手段,以自由秩序为基本衡量”的网络行为引导综合平台,积极发挥和加强网络行为引导机制。而且,这种资源载体的建设需要加强和不断完善,需要随着社会、教育和学生的发展变化而与时俱进。
 
2.形成指导协同作用。网络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指导不能由大学一方完成。要贯彻全过程教育、全方位教育、全员教育的理念,重视网络行为指导的协同创新。凝聚高校各级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力量,在服务、管理、教学中教育人,深化解决实际问题的教育效果,形成网络行为指导的协同作用。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分工紧密合作的立体指导模式,充分发挥地方党委、政府、社会、公民等主体在网络行为指导中的自律和他律作用,实现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网络行为指导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