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简述语感的内涵和特征

时间:2025-01-12 23:41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内容,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语言和情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通过朗诵、评价语言、练习等方式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简述语感的内涵和特征
 
“语感”是夏尊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敏感的感觉。叶圣陶认为,听、说、读、写能力中最重要的是语感,决定着人的语文素养;语言学家吕叔湘认为,语感包括语义感、语法感和语音感,影响着人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笔者认为,语感是读者在阅读语言材料时对语言意义、兴趣和情感的理解和理解,表现为以感性思维的方式理解和感知语言。语感是一种具有直觉、情感、积累、敏锐、情感等特点的特殊语言能力。
 
直觉思维是语感最基本的特征,体现在人们可以通过直觉自然地理解和感知语言。阅读文章时,语感强的人不需要通过语法和语言分析来判断语言的优缺点。比如没学过修辞学的人,也能感受到“春风绿江南岸”,用“绿”远比用“吹”或“刮”好。语感不是人们仔细思考、判断、推理、分析的结果,而是人们对某种语言现象的瞬间顿悟,是一种自动化的意识活动。语感的体验和感知需要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体现为一种整体感知。语言是认知和情感的象征,意义的褒贬和意义的抑制是作者情感的自然表达。人们在感受语言时,可以体会到语言所蕴含的真、善、美,并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二、小学语感培养的重要意义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入手,进一步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语感培养是一个体验和感知语言的过程。对单词、单词和句子的感知可以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改变学生的心理模式和思想情感,使学生能够在体验和感知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观。语文素养包括很多方面,语感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加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语感影响着读、写、听、说等语文活动的效率和质量,影响着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但语感是一种心理感受,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与人们的思想情感和审美心理密不可分。比如“沙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塞外奇异壮观的风景,也表达了诗人被排斥的悲愤之情。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体验诗歌所表现出的情感和意境,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1]语言是社会交往的基本工具。人们常用语言表达各种交际意图,如通知、肯定、承诺、警告、请求、建议、威胁、建议、欺骗、激怒等。因此,小学语感培养对提高学生语言素养、推进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