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积极开展有效、有针对性的励志教育
时间:2024-01-03 20:12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积极开展有效、有针对性的励志教育
1.做好新生入学教育教育工作
新生入学后,对眼前的一切新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和困惑,所以这个时候的方向尤为重要。就大学教育制度和高中的区别而言,对于新生来说,进入大学后接触最多的不是老师,而是兄弟姐妹,同乡兄弟姐妹。新生的很多消息都是从这些大四学生那里得到的。因此,抓住高年级学生对新生的影响更为重要。我们可以采取一对一的联系机制,在入学前为每个新生确定高年级的联系对象,让他们一进校就有固定的大四学生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尽快了解大学生活,以轻松的聊天方式发展到正确的方向。
2.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大学的一个特点是独立和开放的学习。在高中时,我习惯了周围老师的精心指导,突然面对大学的独立学习,许多新生会感到不舒服。帮助学生认识到大学是一个职业准备阶段,我们不能再从应试教育的角度来看待大学学习,跳出学习是考试的惯性思维。为你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并有真正的人才来学习。大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大学有丰富的纸质和电子图书资源和其他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对于课程学习,善于安排课堂内外学习,认真上课,课后及时复习,仍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同时,在开学之初,组织高年级优秀学生代表向新生介绍学习经验,避免走弯路。
3.欣赏教育,寻找闪光点
欣赏教育最初是由一位父亲在教育他聋哑儿童的女儿中发现和诞生的,并逐渐推广到学校教育中。主要针对学习成绩差或后进的学生,特别是在应试教育制度下,学习热情、创造力和极度自卑的学生。欣赏教育是应试教育、抱怨教育甚至惩罚教育的挑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学会欣赏是以人为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激励,以欣赏为导向,激发受教育者的主观主动性和潜在能力,或人的良知和意识,使教育自然发生。
4.励志与校训相结合
校训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发挥校训德育的作用是一个隐藏的过程。它通常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品质和学习行为。校训不同于其他教育工具,有形有色有声,但校训可以融入人们的生活,学生可以时刻感受到并内化。在日夜染色的长期影响下,学生无形中将校训倡导的精神变成了自己的行为倾向和价值追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学校可以传承校训精神,对丰富校园文化、优化校风起到积极作用。
5.关注贫困大学生励志教育
与其他学生相比,贫困家庭为他们接受高等教育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并寄予了更多的期望。因此,与其他学生相比,这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往往承受着来自家庭责任和经济压力的更加突出。面对学术和人际交往,他们往往表现出更多的自卑和压抑。他们对就业和生活规划更加焦虑和困惑。然而,贫困学生之间存在着许多矛盾,如团结意识和冷漠合作意识,这在绝大多数大学都很常见。
大学应该更多地思考和探索对这些学生的鼓舞人心的教育。经常引导教育他们不仅要注意学校、社会和国家提供什么,更不能忽视他们应该如何磨练性格,学习知识和技能,学会自力更生和感激,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实践,克服自卑和懦弱的心理,以自己完美的个性、坚定的品质、优秀的能力关注自己。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科学地寻求自己的发展,从而改变自己的处境,改变家庭的命运。只有这样,我们的高等教育资助才能不肤浅和肤浅,从而达到帮助现在和激励未来的目的。
6.爱心激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人类社会最好的感情,爱是一切成功的最大秘密。著名教育家林崇德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上帝。”我们如何对待学生决定了学生的命运。许多大学生失望地说,社会总是戴着各种“有色眼镜”,如“有色眼镜”过滤了年轻人的天性,只有成就和证书;“情感有色眼镜”过滤了应有的情感交流和心理疏通,只有教育。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很难培养有爱心的后一代。如何去爱?关键是要有感情,经常深入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引导学生,欣赏学生的每一个进步。
7.德育与职业发展教育相结合
很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没有前进和努力的方向,既不培养对专业的兴趣爱好,也不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大学生专业和能力的需求,导致专业思想薄弱,学习针对性弱,最终导致就业竞争力不足和职业发展目标混乱。因此,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来看,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尤为重要。大学生培养的时代特点要求我们将德育与大学生职业发展相结合,在加强大学生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培养的同时,帮助大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使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有奋斗的动力和方向。德育领域的励志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与职业发展教育相结合,使大学生既有远大志向,又能结合自身实际,着眼于未来的职业发展,有自我激励的落脚点和着力点,增强自我激励的连续性和长效性。
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励志教育,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反映时代的脉搏和氛围,如何通过励志教育更有效地促进其全面健康的成长,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